首页>学校教育>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精神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精神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4-11-11 20:32: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实践活动。是人们有目的地运用自己的体力或智慧获取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活动。它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图语: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精神(资料图)】

  原标题:浅谈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实践活动。是人们有目的地运用自己的体力或智慧获取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活动。它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劳动是人类智慧的源泉。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认为劳动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一项基本方法。劳动使人类的生活变得丰富。人们不仅从劳动中可以创造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当前乃至今后的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劳动;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者不再只是会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需要掌握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进行现代化的技术操作。因此当今的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技术教育相结合。

  从历代的教育方针看:教育,即为社会培养思想好的、有文化的、综合能力强的劳动者。所以,学校教育在进行德育、智育、体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劳动观念和劳动技术地教育。

  教育部三令五申,要为中小学生减负,全面改革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一看成绩。但从实施上看:

  首先,教育职能部门对课程设置上对学校的劳动课没有纲性规定。在监管和量化时没有明确的尺度。只重视知识的检测,忽略了对地方课程的验收,尤其是对劳动意识和技能根本没有量化标准。不论是杜会舆论导向,还是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宣传、领导力度都是不够的。学校对于劳动教育往往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学校受应试教育束缚,明显存在片面讲分数、追求升学率倾向,忽视学生劳动教育。

  其次,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劳动课,因为上级部门没有硬性规定。而考试成绩成了衡量学校办学的标准。因此对地方课程只不过有名无实。更谈不上劳动教育。

  再次是老师迫于考核压力,一心引导学生学文化。其实在活动中已经融入了劳动和技术的教育,因为学知识也需要付出劳动。但是这太单一,离全面发展的教育差之甚远。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量化的偏颇,学校教育只重视教学成绩,忽略劳动观念教育和劳技培养。学生轻视劳动,青少年自理能力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劳动力获得解放,家务劳动都由大人承担;也因为家庭子女少,觉得金贵,视若掌上明珠而产生溺爱心理,所以不让孩子劳动或少劳动,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学习文化知识。这是的家庭教育误导。

  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富有,家长的溺爱,学生便产生依赖思想。形成衣来张口饭来伸手陋习。厌恶、鄙视劳动,使学生劳动观缺失。

  我的一邻居姓覃,有个孙女六岁了,上幼儿园一律坐三轮,上下楼奶奶都要抱着或背着。所以她在学校都成了任性的小霸王,对同学指手画脚,呼来唤去,唯我独尊。

  我们学校近年来招的学生多数读三年级了还不会扫地,就不谈其他劳动了,一点顺序、章程都没有,做起来即费时又费力。搞公益劳动时东躲西藏,唯恐被分配任务。

  基于这种社会现状,“劳动”不得不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劳动,更是智慧型的劳动。而获取知识的方法既是劳动技术。如果学校教育忽视劳动教育,怎能实施党的教育方针?怎样完成育人计划?怎么能使学生全面发展?何谈提高教学质量?

  总上所述,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教育首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让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学会劳动,然后用科学的方法去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我们不得不顺应这时代的潮流。

  一、我认为劳动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一种综合育人效应,其内容应包括:

  1、思想教育。教学中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遵守纪律、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激励学生立志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美好的家乡和美好的未来。

  2、科技教育。集各科教学为一体,在教学活动和科学试验活动中,激发和训练学生学习科学、钻研技术的兴趣和动脑、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科学的基本技能,学会发现、运用、改革前人积累的经验,开拓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3、审美教育。当学生取得成绩或发明创造奇迹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劳动带来成功、劳动创造美的愉悦。可以说劳动教育是与审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劳动、科学试验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审美能力的培养。

  4、职业教育。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教育。在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础的、一般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要使他们获得尽可能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一技之长。使其以广泛地适应各行业劳动技术。

  二、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生存能力,适应多变环境,是未来公民的重要素质之一。学生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意识的增强、劳动习惯的养成,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劳动及进行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劳动能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发展。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劳动。如今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问题一大堆:有的学生在家没有叠过被子,衣服都要送到干洗店。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如此之弱,还谈何发展、创业呢?

  2、劳动使人身心健康。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和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从教育的角度看,劳动与健康人格密切相关。我们发现:劳动时间越长的孩子,其独立性越强; 从事劳动时间越长,更懂得勤劳节俭。通过劳动,学生能体会到乐趣来得艰辛,会更坚强,更有毅力。

  3、劳动教育可使人正确对待升学、就业问题。如今,家长们更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巴望着孩子上大学,毕业后有份轻松的工作。而目前就业形式如此严峻,并不是人人能达到既定目标。如果人们有良好的心态,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就会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摆正升学、就业问题,也就不会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了。

  三、劳动不仅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独立意识,更能在劳动中培养其创新能力。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呢?

  1、在德育课中贯输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与劳动的兴趣,使劳动实践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了解没有劳动的创造,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我们学生要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来了解社会,学好本领,将来去改造社会。

  2、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劳动意识的教育。家庭教育要让学生饮水思源。使他们懂得金钱和食物的来历,认识劳动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意识还要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感悟。

  3、引导学生去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父母的职业特点。作为老师要让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做亲身体验,并交流畅谈体验到的酸甜苦辣……学生心灵中那份对父母长辈的亲情必然被激活、催化起来,产生强烈的深刻的生命力,为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创造条件。

  4、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要通过一定的劳动实践来进行,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每天给学生安排一定量的劳动(如中小学生的家庭作业)。不光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求“家里的事情主动干”,“不会的事情学着干”,“集体的事情抢着干”等。

  四、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在日常工作中,要时时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要讲求方法。

  1、奖赏教育法。在校园内,有一种劳动惩罚,即当学生迟到、卫生打扫不干净或犯了一些错误时,老师常会采取罚劳动这一招。而教育界有这么一种说法,惩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教育人。而通过劳动惩罚,真正达到教育目的的很少,反而起了负面影响:学生把劳动当成了一件耻辱的事。有这么一个信息,对我启发很大:美国学校的老师每周都选出两个学生当助手,工作包括:收发作业、擦黑板、清扫教室,管理班级事务等。这是一种荣誉和奖励,每个学生每学期都可轮到一次,每次光荣“下岗”都有一份证书。有些干得好学生被选去参加校级劳动。这种“劳动奖赏”培育出来的学生,把值日、劳动看成是光荣的事,哪还会溜号呢?

  2.事例教育法。 在班会课及课外阅读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例如抗战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利用空余时间种菜、纺纱。让学生读《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文章,既品味作品,又进行劳动教育。

  3、主题班会。安排有关劳动教育的主题班会,如:《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用我们的双手来美化环境》,辩论赛《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更深的教育意义。

  4、行动感染。“言教不如身教”,老师是表率,自己就应该真心的爱劳动,在平时班级劳动中,不仅做指挥,更要作榜样,起带头作用。

  老师本身要有正确的劳动观点,知道劳动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分量。在平时工作中充分利用机会,想方设法为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热爱劳动,使之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全面贯彻“十八大”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学校和教师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地评价应该是综合的,切忌单一性、片面性。督导部门应从全方位进行检查、督促。学校更应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把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铸就中华民族的未来。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