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师道尊严>回归求知问学的基本态度
回归求知问学的基本态度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9-27 09:44: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尊师,是作为一个学生最起码的品德要求。它体现的不仅是对老师的基本尊重,更是求知问学的基本态度。

《致景道十七使君书》,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行书

  【图语:《致景道十七使君书》,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行书】  

  近日,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在人民大会堂作了题为“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的报告。吴老坚持站立了35分钟作完了报告,工作人员怕出意外,专门搬了把凳子放在吴老身后。而台下坐着的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却“倒下”一片,甚至趴着睡着了。巨大的反差、刺眼的图片,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议论说,是学生对吴老不了解;也有评论说,是吴老的讲座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

  其实,从现场的照片和事后的反馈看,绝大部分学生是认真聆听的,趴着睡觉的学生是少数的。因此,也有人评论道我们的媒体、舆论有些“以偏概全”、“上纲上线”。但值得指出的是,“少数人”并不代表“没有人”,“事情小”并不意味“问题小”。我们的一部分学生需要检讨,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反思,这一问题的出现,是教育的偏差,还是行为的失范?是道德的缺失,还是思想的淡漠?

  事实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于“尊”的缺失、“敬”的漠视。

  尊师,是作为一个学生最起码的品德要求。它体现的不仅是对老师的基本尊重,更是求知问学的基本态度。只有“尊师”,才能做到会学、能学、善学,达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从而不失“学生”之“学”的本意。更何况作为研究生,更应把修身立德作为“研究”之始,品端行正作为“研究”之基。

  敬老,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要求的不仅是对长者言辞上的恭敬,更是在实际行动中的尊重。只有“敬老”,才能做到会孝、能孝、至孝,达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而形成孝老爱亲的良好社会风气。更何况作为成年人,更应把敬老爱老作为为人之先,扶老孝老作为立德之要。

  当然,我们不能强求每个人都要欣赏喜欢吴老的讲座,因为这也是每个人的自主选择和权利。但或许应该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比如讲座后的反馈沟通,或是提问交流。但这些都应建立在对主讲人的尊重和讲座内容的全面理解上,否则,趴着睡觉与中途离席、把玩手机等会场上时常出现的状况一样,都是不妥的,也是不该的。

  现在,也有媒体整理出来了吴老当天的演讲内容。吴老从“理想与励志”、“选择”、“坚持”、“榜样”、“顿悟”五个方面,谈及学子们的道德实践,并指出:“必须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从经典的哲理转化为一己之行动指南、行为通则,唯有此,才能慢慢地内化为属于你自己的精神财富。”可能这里没有过多华美的辞藻,也没有追星逐月的时髦网络语言,但饱含着吴老朴实无华的谆谆教导,凝聚着吴老一生厚重的人生经验。它充满了对梦想、真理的执着追求,洋溢着对年轻一代语重心长的关怀。

  如果确实有在报告会上趴着睡着的学生,那么真心希望他们能够在醒后认真地想一想,并找来吴老的讲话仔细地读一读。如此,或不枉这位92岁的老人站立35分钟作讲座的良苦用心,或懂得人为什么能挺立的道理。

【本文责编:沈碧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