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师道尊严>师道从来不迢迢
师道从来不迢迢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4-11-11 09:02:00   责任编辑:陈笠翁  www.k618.cn
内容提要:喝烧酒和喝红酒是不一样的。冯根林先生的这本《柳絮飘飞》,我读了很长时间,像品味上等的红酒一样,绵醇可口,香甜自溢。

【图语:师道从来不迢迢(资料图)】

  原标题:师道从来不迢迢 ——读冯根林散文集《柳絮飘飞》有感

  喝烧酒和喝红酒是不一样的。大碗喝酒多半是烧酒,火焰攻喉,气氛热烈,豪气干云。喝红酒却只宜慢慢啜品,从细微的泡沫和波纹中,领味细致的生活,是艰涩的苦绵密的甜。冯根林先生的这本《柳絮飘飞》,我读了很长时间,像品味上等的红酒一样,绵醇可口,香甜自溢。

  这是一本写给教师的书。

  对教师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意见》是《圣经》般不朽的巨著,在技术层面,给了广大教师谆谆的引导;而这本集子更多则是以散文的笔法,叙述了一个个可感可触的小事件或小人物。朴实的文字,朴素的情感,至真的聆听,至善的倾诉,在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师道从来不迢迢,在当下社会愈来愈浮躁的喧嚣中,这本书对教师更多的是精神的引领,是不疾不徐的梵音,煦暖心田,触及灵魂,抚慰人生,师道永存。

  其实,作为教师,如何教书,如何育人,大抵都会有相似的困惑、彷徨与挣扎。他的《仰望、俯瞰与平视》最初我是从《中国教育报》上读到的,彼时,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如今再读,余味犹存:对名师可以仰望,但不自卑,对学生施以教化,但不俯瞰,无论时代如何变更,平视学生,平视人生,安详教书,诚实为人,皆是飘在乡村上空的旗帜和声音。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穆斯林的甜蜜酿制》的西瓜,才会有带着学生来到河边上课的《不一样的燕子》,才会《带着零钱上路》,给那些社会最底层的人一点温暖,才会《把问候放在母亲枕边》,尽到子女的一份孝心……

  先生是善于反思的:《常常听听自己的课》,听听除却外界杂音的最真实的自己;《分数低点又何妨》,唯分数论至今仍甚嚣尘上让人忧思;《口琴与匕首》中的王大力引起作者深深自责:我们对“好”孩子太宽容了,我们对“差”孩子太苛刻了。我们应该给每个孩子一样的爱护、尊重和信任……在且思且行中,先生的灵感不断迸发:他的《识字歌谣可以更美丽》《在语文学习中也做做数学题》《试着做一点“表面文章”》等,智慧与策略翩翩起舞,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难怪小学语文的一些核心期刊也格外青睐这些文章。

  动人心者是真情。在阅读过程中,我一次次止不住地流下了眼泪。给了作者启蒙的《春江水暖四十年》的江老师,《敬仰山不需要理由》中扎根深山的周校长,用笔画出《世界上最小的台阶》的王老师,《千言万语说不完您的好》的李老师,《卞庄的火车》中的上海下放知青张老师,《流泪的墓碑》中那位勇救学生而献出生命的民办教师……先生在刻画这些人物时,文字沉郁,情感滂沱,似有佛的声音在低回萦绕。此外,先生还有多篇描写亲情的文章,父母,兄弟,大姐,时常敦厚地穿梭在他的文字中,尤其是写父母的文字,《其实母亲是为我们而活着的》《月光如水满地霜》等,字字恩情,声声泣泪,每一行阅读,都像有沙沙的雨点敲击心房,眼前逐渐混沌,泪水洇湿了整个世界。

  全书共分八个部分:杏坛絮语、浅论简述、师恩难忘、亲情乡音、世相百态、人在旅途、笔下风景、梦里童话。在阅读的时候,我是不分章节的,因为无论哪个部分,都是底层生活真善美的发现,是一个教师的师道之旅。今年,冯根林被地方政府评为“全椒好人”,所谓文以载道,文如其人,先生是当之无愧的。

   但我并不认为,全书都是精品。第二部分《浅论简述》有点“匠”了,冲淡了全书的散文主旨,我以为不宜编排其中。另有一些文章,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如《另类试卷颁发仪式》,老师当真会扛着铁锹将学生考得差的试卷埋进土中吗?即使当真,此老师的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等等。可转念一想,一道可口的大菜里面,添加一些佐料,又何尝不可呢?诚如先生序言中言:不燃炙烈的火,给近前的人暖意融融的温热。足矣。

 

【本文责编:陈笠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