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师道尊严>爱屋及乌的力量
爱屋及乌的力量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4-11-17 21:37: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出自《尚书大传·大战》,原句是“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比喻对一个人的爱,可以迁移到与这个人有关的事物。

【图语: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资料图)】

  “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出自《尚书大传·大战》,原句是“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比喻对一个人的爱,可以迁移到与这个人有关的事物。在成长的历程和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屋及乌的力量。

  1997年,我初为人师,任初二级两个班的语文课。我奉信“严师出高徒”的信条,上课总是板起一副严肃的脸孔。我天真地以为,唯有“严肃”,“师道尊严”才能得到体现,自己才会赢得学生的敬重,学生才会专心听课,认真学习。然而,我渐渐发现,我上课时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或随意说话,或搞小动作,或呼呼大睡……早读晚读课,我鲜见有学生读语文;批改语文作业时,很多知识点我已在课堂上多次重复,而很多学生却做错了;批改作文时,我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态度很差,那一篇又一篇字迹潦草难辨的习作,写满了对我的不敬。期中的语文考试,学生们考得一蹋糊涂,他们成绩令我无地自容。我开始反醒自己:难道我对学生们的要求还不够严吗?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几位学生的口中了解到了他们对于我的真实印象:刻板,严肃,令人“见”而远之。他们不喜欢我,不喜欢我的语文课,不爱做语文作业,害怕写作文……学校一位老教师告诉我,“严肃”并非都是育人的良药,“严”还须有“格”。不合时宜的“严肃”,常常会令学生讨厌老师,从而讨厌与老师相关的一切。初为人师,学生“恨”屋及乌,令我深思。

  后来的一天,在一节语文课前,学生们的眼光齐刷刷地集中在我身上,我愕然:他们今天怎么啦?随后,我才知道,他们在传阅我于本地媒体上发表的短文。那一刻,我有一种信念:我在报上发表文章,学生们以为我有能耐,会改变对我的态度的。而坚定我这种信念的,是我记忆中的一位良师——我读初中一年级时的体育老师莫老师。莫老师是位小伙子,毕业于湛江师范学院(当时的雷州师专)体育专业。我和几位性格文静,体质潺弱的学生,一直害怕体育课。而莫老师的体育课,更令我们害怕——他上体育课,并不像我们小学时上体育课一样,整节课都是打球。他上体育课,内容很多,准备运动,田径运动、球类活动……没完没了,令我们烦不胜烦。为了逃避一个星期两节的体育课,我们常常找藉口请假,而这一切,都逃不过莫老师的“金睛火眼”。以后的日子,莫老师常常利用周末时间,和我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从此,我们才知道放风筝也是一种体育运动;和我们一起到学校附近的小河边去钓鱼,从此,我们才真切感受到“钩胜于鱼”的人生哲理;和我们一起去郊游,从此,我才发现大自然的胸怀是广阔的……原来,莫老师热爱生活,多才多艺,他和我们初中生一样,有一颗未泯的童心。就这样,我们爱上了莫老师,渐渐地,我们也爱上莫老师的体育课,每周两节体育课,竟成了我们初中一年级时最有意义的寄托。莫老师用他的风筝,用他的鱼钓征服我们,让我们爱上他的体育课。而现在,我要征服我的学生,让学生们也爱上我的语文课,我可以用自己在报上发表的文章 ,用自己的文学才华。

  那节语文课后,课余时间便陆续有学生到我的宿舍看我在报上发表的文章。我拿出当时在本地媒体上发表的,表现都市生活的散文给他们看。他们边看边流露出赞慕之情。我于是便向他们讲述了其中的散文《李姨》、《灿哥开店》、《美容》、《今天吃什么》成文的背后故事。这时,我才发现,学生们有着强烈的发表欲望,对向来严肃冷峻但爱写作的我开始产生了敬意。令我感动的是,他们回到教室里,向学生们讲述了我文章里的一个又一个生活故事,转述了我一些文章成文的经过。学生们都为自己遇上我这样爱写作的语文老师感到幸运。一些学生先前不认真讲课,不认真完成作业作文的学生,甚至还向我道歉。我知道,学生们开始改变了我的看法。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们学习语文的习惯,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闲聊,他们愿意对我讲述自己的心声,说自己所期待的语文教学方式。我渐渐感到,我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近了,学生们已经不再讨厌我这位语文教师——班里搞黑板报,他们找我指导;班里外出活动,他们盛邀我参加;教师节来临,他们有温馨祝福……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更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充分挥自己爱文学,爱写作的优势,开始探索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在课堂教学上讲求“精”——语言精炼,讲授精当,知识精要。语言上的精炼,就是在课堂上不说空话,不讲套话和闲话,用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提炼的课堂语言,变深奥为浅易,用准确简约的话语,讲述有较大容量的知识。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常常反复修改教案,越改越精炼;在课堂表达时,我注意恰如其分,做到讲授上精当;在设计教学语言时,我抓住精华,突出重点。在教学《春》时,我抓住表现春天的几个画面,突出重点讲解,使学生深刻领会主题,既见全篇,又明细节刻画的功用,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吸引学生,我注意语言的“变化”。我从文章的具体特点出发,寻求恰当的教学形式和采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力求做到因文而异,灵活多样。对不同教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我避开千篇一律的模式,采用多样化的语言风格,如讲郭沫若的诗文用气势磅礴的语言,讲鲁迅的小说,用细致入微的语言,讲朱自清的散文,则用犹如耳边絮语的语言,而同样是小说,有的突出讲述“心理描写”,有的重点讲述“景物描写”。而教学语言也随课文的变化而变化,教记叙文则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为主,教抒情散文和诗歌,则以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语言为主,教说明文,则运用说明性语言,而教议论文,则运用逻辑严密的论证性语言。同时再随着语言基调的不同变化,急与缓、轻与重、长与短、快与慢等,力求使变化的语言去真实、清晰、明白、亲切地表达好课文的思想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写作热情,我和学生一起“下水作文”。我知道,语文教师主要的任务之一是教学生作文。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每布置一道作文题,我都乐意和学生一起写,一起交流取材、布局、用语方面的心得和困惑。 而我乐意把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技巧说出来和学生们分享;而学生们则更把自己写作时无话可说,没有灵感的真实困境说出来,向我“求救”。

  事实证明,我的努力并没有令我失望——学生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我。在他们眼中,我虽外表严肃“有余”,但内里却是“幽默可亲”。因为爱上了我,他们也爱上了我的语文课。上语文课时,学生们听课认真了,回答问题主动了,讨论问题积极了;课后,学生们温习语文功课劲头足了,语文课外阅读扩大了,语文作业作文用心完成按时交了……第二年(1998年),我所任教的初二级两班学生,参加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青团中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学生暨海外华人作文竞赛”,其中8位学生获奖(1位学生获得一等奖,3位学生获得二等奖,4位学生获得三等奖),我也获得了“优胜指导奖”。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在我看来,其中的道理,可以用“爱屋及乌”这个成语来概括——老师是“屋”,老师的教育教学便是“乌”。10多年过去了,我至今依然坚守并践行这个道理。因为我深知,学生爱上老师,老师的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爱屋及乌的力量。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