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教育>古代书院是如何运作的?
古代书院是如何运作的?
来源: 立身教育国学网  2014-09-25 09:23:00   责任编辑: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书院很复杂,历史非常悠久,大概有一千年了。其间之形制、规矩多有变化,所以要综括地谈它的精神并不容易。

 

  【图语:《江枫秋艇图》 ,元代画家盛懋所画】 

  书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教学体系 

  今天是“两岸四地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的第一讲,我野人献曝,先来做个报告。

  书院很复杂,历史非常悠久,大概有一千年了。其间之形制、规矩多有变化,所以要综括地谈它的精神并不容易。

  不过,接到这个题目时,我就在想:若今天是个传统书院的讲会,那又怎么做呢?

  以刘宗周《证人社会仪》为例。其讲会皆有一位司会,也就是主持人。司会宣布讲会开始以后,敲云板;云板三声之后,司赞,也就是司仪,命童子歌诗。歌诗毕,再传云板三声,主讲人才开讲。

  在主讲人和听众之间,还要虚设两席,虚位以侍。干什么?一位叫秉笔者,也就是记录;此外一位是讲友。讲友是来讨论的。此外尚须“另设一案于堂中,以待质疑者”,要专设一位质疑者。讲友和质疑者在讲的过程中不断提问,或讲毕代表听众来质疑,跟主讲人展开讨论。

  这是在明代的情况,起码是浙江流行的方式。王阳明在绍兴蕺山书院就是这样,他的后学便也都维持了这样的制度,且会详细写在书院的会约会仪里。所谓会约,就是书院的规矩,告诉你讲会该怎么办,有哪些仪程、要如何进行等等。我刚刚说的制度,就见于证人书院的会约。

  会约规定的不止是讲会如何进行,还有许多。如现在办活动,门口不是都有签到簿吗?签到簿,那时叫做会约簿。前面常有一段引言。我们这次也有签到簿,但估计就没有引言。这引言是说明这次是什么会、有何意义、有哪些规矩、会是怎么办的等等,其实甚为重要,我们现在皆是因陋就简。

  还有,大家来参加讲会,但经费谁出呢?有些书院会自己出,有些则是参加的人缴费。证人书院就说要缴费,然只需交一钱以上、三钱以下。意思是说要缴费,但不要你缴多。

  讲会通常是早上七点钟到十一点。十一点结束以后,就该吃午饭了。那午餐又怎么办呢?通常是四人一桌,菜两荤两素。若讲会延续到晚上,那就荤素六色、酒数行。山长、地方官或比较尊贵的客人则“倍之”,更丰盛些。不像今天我们这样不管饭。

  从这个具体的情况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传统书院有很多特点。

  一,讲会有高度的仪式性。不是一上来就开始演讲,演讲前要焚香、要击云板、要歌诗。歌诗非常重要,因为儒家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除了刚才说的以外,还有祭祀。每次讲会前,司会都要先到孔子像前上香。上香后才开始主持讲会。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讲会的仪式性。

  其次该注意的是会约。

  许多人都知道或读过《白鹿洞规约》一类文献,但那只是大的、方向性地指明。每个书院在具体运营过程中,其实还有非常多、非常细的规范,包括怎样吃饭、怎么缴费、每个月聚几次,是朔望集,还是每个月初三、初七聚会?每个聚会多少小时等等。这些规定必须非常细,否则群体生活便难以进行。

  现代人讲中国古代社会,常有个误会,说西方人才有契约精神、才有社团契约;中国只讲礼,只是宗族礼法型的有机社会,不是机械的社区社团组织,没有契约精神,所以法治不彰等等。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讲这话的的先生们,都不太懂中国的社、团、行、会。古代社团规章制度自汉魏以来就非常完备。书院的典章制度更是细密,这是它的第二个特点。

  其中有许多生活性的规定,包括吃饭、喝茶。例如讲会开始之前总会有来宾先到,到了以后干嘛呢?闲晃?瞎扯?当然是先喝喝茶,以后再进行正式的讲会。

  传统上书院都提供茶水,甚且供饭。固然有些书院要收会费,但也有不收的。如泰州学派的王艮(心斋),讲课时就有个樵夫常来听。他叫朱恕,后来也成了有名的学者。他每天砍柴都路过王心斋的书院。有天,听了入神,就每天来听,饿了、渴了就在书院里吃,后来即拜王艮为师。这类例子并不少见。

  这些会约、规约、规则、会仪文献很多,只是今人不甚注意而已。每个书院的特色,从精神上理论上,可能还不太能分辨出来;但只要看看这些规约,立刻就能发现每个书院都是不一样的,各自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教学体系。

  以上即是我要向各位介绍的第一部分。

【本文责编:郝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