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刘洪涛:古代中国研究需重视语法知识
刘洪涛:古代中国研究需重视语法知识
来源: 澎湃新闻网    2024-09-30 10:27:35   责任编辑: 教育施樱   www.k618.cn
内容提要: (秦公镈)  “在”字组成的介词短语也可以放在动词前面,语法成分则由补语变为状语。我在一篇小文中指出,“非(匪)A非(匪)B”的句式见于《诗经》,A、B有谓词和...

  掌握一定的句法结构知识,不但可以避免一些错误的出现,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战国时期楚国的曾姬无卹壶铭文“唯王二十又六年,声桓之夫人曾姬无卹,虎宅兹漾陵蒿间之无匹。用作宗彝尊壶。后嗣用之,戴在王室”,最后一句“戴在王室”比较费解。其语法结构研究者都认为“戴”是名词作主语,“在”是动词作谓语,“王室”是名词作宾语,没有异议。我在一篇小文中指出,其实这句话的句法结构还有另外一种分析方法,即“戴”是动词作谓语,“在王室”为介词短语作补语,前一句的“后嗣”作此句的主语。也就是说,“戴在王室”和“用之”的主语都是“后嗣”,“戴在王室”一句承前省略了主语。承前省略主语或蒙后省略主语在古代汉语中都非常常见,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取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公叔段,欲立之”,在“生庄公及共叔段”、“遂恶之”、“爱公叔段,欲立之”前都承前省略了主语“武姜”或“姜氏”,如果认为主语是“郑武公”或“庄公”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其一。其二,在出土文献中,“在”字经常与地点、处所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例如:

  (1)唯成王大祷在宗周,赏献侯□贝。(献侯鼎)

  (2)王令中先省南国,贯行,设居在曾。(中甗)

  (3)皇考其严在上,异(翼)在下。(虢叔旅钟)

  (4)先王其严在帝左右,毕狄(逖)不恭,豐豐 ,降……(毕狄钟)

  (5)赫赫成汤,有严在帝所。(叔弓钟镈)

  (6)十又二公,不惰在上,严恭夤天命,保乂厥秦。(秦公镈)

  “在”字组成的介词短语也可以放在动词前面,语法成分则由补语变为状语。例如:

  (7)其频在帝廷陟降。(胡簋)

  (8)康侯在柯次。(作册疐鼎)

  我们考察了出土文献中“在”字结构的用法,基本上是用作补语或状语,“在”当存现动词讲,几乎没有。因此,“戴在王室”的句法结构应该如我们所说,是一个动词加补语结构,意思是希望后嗣能够得到来自王室的庇翼。西周时期的乖伯簋铭文有“王若曰:乖伯,朕丕显祖文武膺受大命,乃祖克逑先王,异自他邦,有恭于大命”,其中“异自他邦”是指来自他邦的奉戴,跟“戴在王室”句法结构全同,只是在表达意思有上对下和下对上的不同。我们研究曾姬无卹壶铭文所运用的语法知识只有两条,一是承前省略主语,一是“在”字结构作补语,这都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可是从1933年曾姬无卹壶铭文发表至今,用了80多年的时间才解决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只能说明在古代中国研究中太不重视语法。因为不重视语法,让我们错过了许多可以轻松解决问题的机会。

  图三:曾姬无卹壶铭文

【本文责编: 教育施樱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