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孔子的少年立志:文化生命的开端(图)
刘伟见
伟见论语课
十五岁立志,是少年孔子文化生命的开端。古人讲“知止而后有定”,有了志向就有了奋斗的目标,人生才不会虚度。孔子甚至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即三军可以没有统帅,一个人不能没有志向。可见古人认为立志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
一个人可以志于学、志于商,或志于官,这些价值都无可厚非,但每种志向都有正和邪两面。正向的即志向,邪了就是欲望。朱熹说:“心之所之谓之志。”意思是志向一定来自内在,这样才能坚持。那么什么可以作为我们的长远目标?正道。儒家讲的正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自己过得好还要照顾别人的好,国家才会好,这才是真正的志向。如果你只顾自己好,这只是暂时的好,是欲望。
儒家强调志欲之辩,认为志向和欲望是两个维度,尽管在表现上都是要达到一个目标。所谓志,就是胜不骄败不馁,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可以长期坚持的目标,不会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是恒定的。而欲望则是短期的目标,会一挫折就放弃,得到了就猖狂,“自古中山狼,得意便骄狂”,一旦失败了就气馁,容易破罐子破摔。所以很多人想赚大钱、当大官,这都是外在的东西,表现为欲望。
当然,我们谁也不能脱离自己的利益而为天下做事,志向也如此,如果声称不要自己任何利益,而为了所谓天下的利益,这也叫欲望,因为这个人有更大的企图,他是为了让大家认可自己而装出不要自己的利益,以求得更大更多的利益。王莽就是这样。在未得到天下之前,表现出清正廉洁,不要自己的利益。儒家认为,这种人是伪君子,要警惕。
孔子为什么主张年少就要“志于学”?程子说,即使是孔子也是“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强调学习是一切的基础。王夫子则认为,少年“志于学”可以“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也”。即能培养对学习一生的兴趣,能够学志结合,以学促志。这就强化了志与学的内涵,使人确立了一种长久学习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