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刘洪涛:古代中国研究需重视语法知识
刘洪涛:古代中国研究需重视语法知识
来源: 澎湃新闻网    2024-09-30 10:27:35   责任编辑: 教育施樱   www.k618.cn
内容提要: (秦公镈)  “在”字组成的介词短语也可以放在动词前面,语法成分则由补语变为状语。我在一篇小文中指出,“非(匪)A非(匪)B”的句式见于《诗经》,A、B有谓词和...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曹沫之陈》讲述周室封鲁时情形的一段文字“东西七百,南北五百。非山非泽,亡有不民”有“非”字,研究都一般都当作不是解,也有当作实词来讲的,都不可信。我在一篇小文中指出,“非(匪)A非(匪)B”的句式见于《诗经》,A、B有谓词和名词两种情况,前者的例子如:

  (1)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杕杜》)

  (2)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车舝》)

  (3)笃公刘,匪居匪康(《公刘》)

  (4)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江汉》)

  (5)匪安匪舒,淮夷来铺(同上)

  (6)匪疚匪棘,王国来极(同上)

  (7)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常武》)

  (8)匪教匪诲,时维妇寺(《瞻卬》)

  这种情况的“匪”字都当不讲,详王引之《经传释词》“彼”字条对这类“匪”字的解释。后者的例子如:

  (9)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四月》)

  (10)匪鳣匪鲔,潜逃于渊(同上)

  (11)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何草不黄》)

  上引王念孙、王引之等都已指出,此“匪”用作“彼”。“非山非泽,亡有不民”的“山”和“泽”都是名词,句法结构跟“匪鹑匪鸢,翰飞戾天”等一致,因此也应该是用作“彼”的。“彼山彼泽,亡有不民”,谓方圆三千五百平方里内的那山那泽,没有不臣服的,即都归鲁国所有。《诗·鲁颂·閟宫》“赐之山川,土田附庸”,与“彼山彼泽,亡有不民”所述相同,二者相合无间。《尚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西周金文又常说“溥有四方”、“咸有九州”。它们都是在吹嘘统治者开国辟疆的功绩。

  图四:上博竹简《曹沫之陈》

  虽然说这是“非(匪)”字的一种特殊用法,但是因为实在太出名、用例实在太普遍,凡是对虚词研究或者是《诗经》研究稍有涉猎的人应该都知道,并不是一个很难、很生僻的知识点。尽管如此,研究者还是没有在第一时间认识到“非(匪)”字的这种特殊用法,这是很可惜的。据说,著名古文字学家何琳仪先生要求他的研究生入学时先读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广雅疏证》、《经传释词》)打基础。这是很好的做法,值得效法。

【本文责编: 教育施樱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