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刘洪涛:古代中国研究需重视语法知识
刘洪涛:古代中国研究需重视语法知识
来源: 澎湃新闻网    2024-09-30 10:27:35   责任编辑: 教育施樱   www.k618.cn
内容提要: (秦公镈)  “在”字组成的介词短语也可以放在动词前面,语法成分则由补语变为状语。我在一篇小文中指出,“非(匪)A非(匪)B”的句式见于《诗经》,A、B有谓词和...

  上博竹简《用曰》有“凡恭人,非人是恭,厥身是卫”,有学者根据我上述那篇小文,认为此“非”也用作“彼”,“非人是恭,厥身是卫”是宾语前置句,恢复语序应作“恭非(彼)人,卫厥身”,意思是既要对彼恭敬,又要保障他的人身安全。恭敬别人还要保障他的人身安全,很不合情理。《用曰》这段话确实是宾语前置句,是为强调宾语而把它前置,用助词“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已经提到过。但前句的宾语不是“非人”,而是“人”,“非”是否定谓语的否定词,是否定前句所说,肯定后句所说,可以翻译作“不是……(而是)……”。因此,这段话的语序应该恢复为“凡恭人,非恭人,卫厥身”,意思是凡恭敬别人,不是真的恭敬别人(为恭敬而恭敬),而是卫护自身(有自己目的)。上博竹简《从政》“不恭,则无以除辱”,《论语·学而》有子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远离耻辱和去除耻辱就是卫护自身,可见这是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这是把虚词的常见用法误当作特殊用法,导致对意思的理解出现很大偏差。

  图五:上博竹简《用曰》

  掌握一定的虚词知识,不但能帮助我们解决已识字的用法,而且能够帮助我们考释出未识之字。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柬大王泊旱》一段文字记载楚简王与釐尹高之间的对话,原文内容如下:

  王以问釐尹高:“不穀 ,甚病,骤梦高山深溪。吾所得地于莒中者,无有名山名溪欲祭于楚邦者乎?尚蔽而卜之于大夏。如孚,将祭之。”釐尹许诺。蔽而卜之,孚。釐尹致命于君王:“既蔽而卜之,孚。”王曰:“如孚,速祭之。吾 ,△病。”釐尹答曰:“楚邦有常故,焉敢杀祭?以君王之故杀祭,未尝有。”

【本文责编: 教育施樱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