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表示的字,即图六右数第二行倒数第二字,研究者都释为“鼠”,当作一种疾病的名称。这在语法上是讲不通的。首先,把△当作一种疾病的名称,是把“病”作名词,当疾病解。这是以今律古,这种用法出现得较晚。上古汉语中“病”表示有疾病或病重的意思,一般是动词。例如《论语·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其次,“吾 ,△病”句中的“ ”才是描述病症的谓语动词,这样的动词一般都是不及物的,后面不能带宾语。因此,“△病”应该是以“吾”为主语的另一个句子,△与“病”中必定有一个是谓语动词。考虑到“病”字在上古汉语中一般都作动词用,因此它应该是谓语动词,那么在主语“吾”和谓语“病”之间的△一定是作状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上文有相类似的句子“不穀 ,甚病”,其中“ ”和“病”都是以“吾”为主语的谓语动词。“病”在这里是担忧的意思,《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邢昺疏:“病,犹患也。”“不穀 ,甚病”,意思是我得了 病,特别担心。“病”前的“甚”是程度副词作状语。△和“甚”处在相同的语法位置,从训诂学对文同义的角度来看,不但可以证实△是作状语,同时也证明△的意思应该与“甚”相同或相近,也是一个表示程度很大的程度副词。在上古汉语中表示程度很大的程度副词,除“甚”之外,还有“孔”、“极”、“尤”、“殊”和“一(壹)”等,都跟“鼠”字音不近。但“一(壹)”作程度副词值得注意:
(1)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一怪之(“一”或作“壹”)。(《庄子·大宗师》)
(2)寡人一乐之,是欲禄之以万锺,其足乎?(《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九章)
(3)吾壹乐辨言。(《大戴礼记·小辨篇》)
(4)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管子·霸形》)
(5)吾一欲闻三代之所。(上博竹简《曹沫之陈》)
“一(壹)”作程度副词,是清人孙经世《〈经传释词〉补》首先提出,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徐仁甫《广释词》等都表示赞同,已成为共识。在这种认识的启发下,我发现△字形的右下部还有一短横,是过去被研究者所忽略的。这一短横应该是“一”字,因此,该字应该不是“鼠”字,而是一个从“鼠”从“一”之字,应该就是用作程度副词“一(壹)”。我还指出,其实这个字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战国中山王壶铭中出现过一次,用作数词“一”。这一意见已得其后发表的上博竹简的其他资料的证实,例如《王居》“吾一耻于告大夫”,“一”即作此字之形,用法也相同。对虚词“一”用法的熟悉,帮助我认识到△字右下一横可能是“一”,从而把这个字考释出来。
图六:上博竹简《柬大王泊旱》
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今天研究古汉语还要充分发挥现代的优势,如果方法和材料还和段玉裁、王念孙、章太炎、黄侃一样,那一辈子也追不上他们。他们功夫深,人又聪明,完全按照他们的路子追,是断断赶不上的。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纠正许多他们的错误、知道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就是靠着我们特有的条件。首先就是新资料,特别是出土资料。另一方面就是靠工具书,靠计算机,运用逐字索引、计算机检索资料。此外,还有新观点、新方法。所以我们不必悲观。”裘先生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我们现代学者除了努力向段玉裁、王念孙等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知识,不落后前人太远外,还要尽可能地掌握前人所不具备的新观点、新方法,本文所说的语法知识就是其中之一。
原标题:古代中国研究需重视语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