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有闰月
为了改正太阴历和四季不协调的现象,我国古代勤劳智慧的人民经过了长期的观测和反复实践,创造出一种阴阳合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农家历》,它的特点就在于,既弥补了纯阴历的缺点,又力求使历月与朔望月一致,使历年与回归年一致,使月份和季节的变化相吻合。
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一个回归年,总长度需时365.2422天;农历是以月球绕地球运行12圈,即12个朔望月为1年,1个朔望月的时间长度为29.5306天,12个朔望月是354.3672天,比公历1个回归年要少将近10.88天,3年后就少了30多天;依此发展下去,就会使气候颠倒,造成“十冬腊月涨大水,冲得满地高粱头”。出现这种时序错乱的怪现象,在于天时和历法不相符合。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古人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闰月的办法,保证了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腊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这就是安排闰月的科学道理。农历三年逢一闰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三年一闰之后还剩余3天多时间,仍旧不够精确;于是,便采用了五年二闰法。五年二闰法也不够精确,便又采用八年三闰来补救,但仍相差2天的时间。经过历代长时间的观测天象、实践检验,最后确定了十九年七闰法。在阳历(当今称公历)上,19年是6939.6天,农历19年(包括7个闰月)为6939.69天,两种历法在19年中只差0.09天,可以说,相当精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