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教育 > “六艺”教育的形成下
【中国古代学校】西周官学发展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五)下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20:15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西周王室对乐舞十分重视,据《周礼·春官》载,王室的乐舞机构中自大司乐以下,共有奏乐、唱歌、舞蹈及其他工作人员近1500人,可见其重视程度。

  西周大学教育中强调“礼”与“乐”的密切配合。《礼记·文王世子》曰:“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手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yi译〕,恭敬而温文。”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本来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礼变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内在精神需要。所以《礼记·乐记》说:“乐者,通伦理者也。”乐是通过美育、艺术教育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乐记》又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教的主旨就在于增进贵族内部的团结,进而调和各阶级、等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礼乐教育在西周社会处于向上发展的时期,确实对于改变社会习俗、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各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的联系,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乐教育成为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射”是指射箭,“御”是指驾车。当时的战车是重兵器,一般来说每辆战车有甲士三人: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车马步卒72人跟着。武王伐殷,革车300辆,虎贲(勇士)3000人,由于做了政治鼓动工作,很快取得了灭殷的决定性胜利。可见战车在战争中地位之重要。但是要掌握战车的战术必须学好“射”“御”这两种武艺。

  “射者,男子之事。”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学科,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教练有五种方式,相应有五项标准。据郑玄解释说:一曰“白矢”——穿透箭靶,露出箭头。重在训练开弓的臂力。二曰“参连”——第一箭射出之后,后三箭连发两中。重在训练发射的速度。三曰“剡〔yan眼〕注”——矢入箭靶,羽颈高,箭头低。重在训练力猛锐,使箭能贯物而过。四曰“襄尺”——“襄”即谦让之意。君臣同射,臣不得与君并立,须后退一尺,重在训练谦让之品德。五曰“井仪”——连射四箭皆中靶并成“井”字形状。重在训练箭法之准确。

  《礼记·射义》说:“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官,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说的是西周天子规定制度,诸侯每年要向天子推荐士人,天子在射宫考校他们的箭术。如果射箭时仪容、动作合于礼,节度合于乐而且射中靶子的次数多,就可以参与天子的祭祀大典。如果仪容、动作不合于礼,节度不合于乐而且射中靶子的次数少,则不得参与天子的祭祀大典。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宣公十五年说:“行同而能耦,别之以射,然后爵之。”意思是说贤能在德行和其他技能相同的情况下,则以射箭技术高低来区别,授予优胜者一定的爵禄。所以说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与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之以礼乐。

【本文责编: 郝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