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孝文化 > 今天,我们能为“孝道”更新版本吗?
今天,我们能为“孝道”更新版本吗?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0:57:21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近日,微信上流传着一篇《孝道是人性的逆袭》文章。但无论是反对者,还是赞同者,都意识到,我们今天需要重新审视“孝道”。

【图语:孝道】

  近日,微信上流传着一篇《孝道是人性的逆袭》文章。作者认为,提倡“孝顺”会导致“孩子的真实自我被牺牲”,“成为父母期待中的那个虚假的人”。这一观点引发激烈争议。但无论是反对者,还是赞同者,都意识到,我们今天需要重新审视“孝道”。

  确实,现实中有很多家长过于强调“孝顺”,对孩子成长造成了莫大的伤害。

  在豆瓣网上,曾有一个拥有9万多成员的网络讨论小组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个小组的名字叫“父母皆祸害”。一听这名字,很多人可能无法接受。但当我们进入这个小组,就会发现小组成员主要在此倾诉或反思父母造成的肉体或情感上的伤害,而不是无理抱怨。小组成员多数在家庭生活中确实受到不公正待遇,如直接肉体伤害,或间接人格伤害,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而更多的成员是在倾诉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忽略孩子自身的想法,简而言之,就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造成伤害”。

  小组成员“虚自囚”写到,“我是一个80后,也是父母眼中标准的乖女儿。这28年来,我什么都屈服于他们,考什么学校,选谁做男朋友,我都没有反抗过。我父母对于我有自己想法的对付方法就是,只要我说了自己的观点,他们会一边说我们尊重你的想法,一边不停的说我的想法怎么错误,他们的想法怎么正确,强调父母不会害自己的孩子,父母不会给孩子弯路走,父母自己吃过亏了不会再给孩子吃同样的亏。不停的说,说得我觉得我不听他们的话就是不孝顺,不像话,不识好人心。也正因为这种原因,他们习惯了我的听话,习惯了我的这种孝顺方式,习惯了安排我的生活。我都28岁了,连自己选择感情的权利都没有。我很想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可是他们不喜欢,就强烈的反对。”

  小组成员“lemon”写到, “我小时侯,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我妈超级好强,所以对我学习要求非常高。小学一年级,语文100,数学考了99,马虎写错了答案。被她狠狠打一顿,包括甩耳光,连奶奶劝都没用,说要我以后不能马虎。直到现在,她还觉得自己很对,我一说她错了,她就歇斯底里的哭,说我不懂事,白费她一片苦心,她说如果我再怪她,她就不想活了,要跳楼去。上了初中更恐怖,我妈得每个假期都把我放在补习班,用她的话说,她太喜欢别人对她说:‘女儿真优秀,真懂事,太羡慕你了。’为了听到这句话,她不惜对我变本加厉。”

  这是“父母皆祸害”小组里非常典型的两个例子,因为父母的“控制欲”和“好强”,让子女一直处在“假自我”的状态,生活的非常痛苦。不少父母都会有“我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听我话,否则就是不孝顺”或者“我辛辛苦苦地供你吃,供你穿,容易么,所以你必须听我话,否则就是不孝顺”的想法,而缺少与子女沟通,听取子女意见的重要环节。“孝顺”有时会成为孩子头上的紧箍咒,孩子不得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想法去做事,而抹杀了自己真正的想法。或许,“以爱的名义伤害”是父母最不容易察觉到的对子女的伤害。

  那么,是不是因为孝道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孩子发展“假自我”,我们就要否定“孝顺”?

  显然不是,毕竟因为“孝顺”,而对子女造成身体或心灵伤害的事例是非常少的,不能因为极个别的事例,就否定中国传统的美德。大部分的家庭,父母的教育即使不完美,但至少不会走上极端,不会因为要求子女“孝顺”,而逼迫他们一定要顺从自己的意思。就像高考填志愿,父母一般都会和子女充分沟通,了解子女的想法,尊重子女的意见,然后共同协商,填报高考志愿。

  事实上,在《孝道是人性的逆袭》中所说的 “孝道鼓励孩子发展假自我”,是欠妥的。因为作者已经在潜意识中,将父母和子女对立起来,成为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现实中,父母和子女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通过沟通交流达到一种平衡,从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争议,毕竟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是不可替代的,甚至超越生命。

  否定“孝顺”,就是否定父母对子女付出的一切,这会让所有的为人父母心寒,也突破了社会道德的底线。

  从社会联系的角度看,今天倡导“孝顺”依然很有必要,但要有新的内涵和方法。

  蒲公英评论作者蒋永红认为,“孝”本身是子女处理与父母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而“顺”则成为了行为方式,变成了“孝”的表现形式。如果是成人,性格、情感都已经形成,顺父母之命,阳奉阴违,顶多是生活中的磕磕碰碰,但是在孩童之际却有莫大的伤害。很容易使得心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发生背离。而且“孝”在我们的文化中,仅仅是对子女的行为规范,而没有考虑到子女独立人格的问题,只有等到“媳妇熬成婆”的时候,才能享受到子女的“孝顺”,才会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长期下来,父母与子女意见不同发生口角,也是屡见不鲜的,这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也不能简单说“人心不古”、“孝道”缺失,而应该说现在社会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解构和建构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蒲公英评论作者胡欣红写道,人们常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习性的形成则基本上是在童年,“三岁看到老”便是典型的经验之谈。少时有好的家教,学会与亲友相处,那就意味着与他人交往中也会有好的礼仪,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性。如果人人都是好儿子或好女儿,社会的整体氛围也就自然和谐了。放眼周围,那些困扰社会的问题青少年,又有几个不是与幼时家教缺失、骄纵溺爱等密切相关呢?换而言之,孝道所讲究的顺从并不是牺牲孩子的真实自我,而是磨去其秉性中的暴戾无礼之类的杂质,使孩子的自性得以更好地焕发出来。

  上述言论,都持同一个观点,即教育要发展孩子的独立人格,焕发孩子的自性,也就是《孝道是人性的逆袭》中经常提到的“真自我”。这样的“真自我”或许是自我生成的,或许需要父母的打磨。

  但重要的是,父母自身要学会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解决和子女之间出现的冲突。

  父母要学会真心实意地和孩子沟通,不要拿自己是大人来“说服”孩子,这个是孩子最反感的,要和孩子像朋友一样沟通。不要拿“子女必须孝顺”来压制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想法,要做到能够与孩子换位思考,经常关注孩子的感受。而且,父母应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建立合谐、愉快的家庭氛围。父母良好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真自我”的子女。

  结 语 从中国传统看,“孝”是维系家庭和家族格局的重要纽带。当前,我们重视家庭建设,孝道依然有着无法取替的伦理和实践价值。当然,它也需要吐故纳新,不断更新观念和做法。今天的父母,如果能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尊重他们的意见,培育民主的家庭氛围,那么,不需要过多说教,“孝”的种子就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本文责编: 沈碧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