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禅林宝训之爱怜老病】
高庵禅师曾作一篇“劝安老病僧文”。文章的内容意思是说:本人曾阅读大藏经教,仔细审察揣摩佛的本意,不许比丘无功而坐受施主供养。因为受用现成,就很容易生懒惰的心,而且还会对自己这个虚假不实的身体起我执之见。所以就规定每天早晨,佛及弟子们各各都要持钵外出行乞。而对于施方不可以有贵贱的拣择,所得多少精粗,也不可心存高下的分别,意欲使施主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平等普遍得福。及至后来,有称常备供僧伽受用之物为常住的,本是为那些不能出外行乞的老病比丘所设的。而年轻体壮的比丘却不可以,也不应该在这里安坐而食。这种制度一直到佛灭度后的正法时期,都是这样的。到了像法时期,中国的禅林制度,虽然没有废除乞食这一行仪,但形式上已有所改变了。就是推举有才能的人充当这种职务,称为化主。把化缘所得的种种利养,全部归聚寺院,作为常住僧物。以便大众得以安和共住。这样,也就中止了比丘各自每天出外行乞的这种规矩。
最近听说有好几座寺院的住持,不知前因后果,居然不给老病僧人安住。这不但违背了佛的旨意。而且也削弱了法门光大的气象。试问如果老病比丘不可以住在寺院里,那么自己将来老了,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安身。更不回过来想想;常住所积集的财物,本来是为什么人置的。身为住持,应当存怎么样的心才能契合佛的心。应当以怎么样的行为,才能契合佛的德行。当年佛在世的时候,施主经常设斋请僧受供,佛有时不去赴供,自己留在精舍,到各僧房巡视,看到老病比丘,一一向他们致以亲切的慰问,一一帮他们做各种事。而且,佛还常常劝请诸比丘,应该互相恭敬,互相关怀。随顺方便照顾那些老病比丘。不可以对他们怀有嗔怒厌嫌的心理。这些都是调御师统理大众为后世留下最好的榜样啊。
反观现今丛林中的当代住持,往往任意滥用常住财物,供给自己一身的享受。或拿常住的财物,去巴结依托那些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而对待老病比丘,却要把他们隔绝,不让他们共住。原是僧众共有的财物,居然想掩人耳目占为己有。连一点点的佛心都没有。真是可悲亦可怜啊。
古德曾说:老僧乃是佛门中不可少的典范,也是修行人的榜样啊。而今禅林中的住众,在一百人中竟没有一个老的。出家人到老了,丛林中既不肯收留,想到老无所靠。即使能够活到高寿,又有什么好处,反不如少年就夭寿死了还省事。愿今丛林中的当代住持,能够各遵佛的教诫,既为绍隆祖教,也为尽自己的本位。宜当安抚老病僧人。常住是有是无,适当提供给他们生活上的所需。千万不可以怀着愚昧的心理,专权弄势,草率行事。致使来世招感短命夭寿的果报。这是极应该很慎重地加以省察啊。
【立身国学语】此篇教住持应爱怜老病,以合佛心。
【自省】我能存佛心,行佛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