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龟 虽 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说明:此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五首诗中的第五首,其背景与《观沧海》略同。
简注:①神龟:韦良成注为“古人将龟看作通灵而长寿的动物,神龟当然更加长寿。《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殷义祥注为“通灵的龟。传说神龟体长一尺二寸,甲壳花纹作山川日月星辰的形壮。龟的寿命很长。”《中国历代诗歌名篇赏析》注为“古人以龟为长寿的甲虫。神龟是其中最灵的一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意为古人说神龟的寿命很长,可是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这是曹操对人的生命意义的一种深刻认识。秦皇汉武都曾赴海求仙,意图长生不死。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寻觅不死之药,都未能如愿以偿。曹操认为他们虽然都曾功名盖世,皆为千古一帝,都是值得令后人敬仰的。可就是对生死这个大问题缺乏研究,未能真正看开。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法则,又何必萦绕于怀呢。
②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腾蛇,同 蛇。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韩非子》“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史记·龟策列传》“腾蛇之神而殆于即且。”又晋·郭璞注为“腾蛇,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荀子·劝学》“腾蛇无足而飞。”这两句诗意为:腾蛇虽能驾雾飞行,终究还要化为土灰。
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骥,已经跑不动不能再驰聘的千里马。枥,马槽或马棚。这两句诗意为:千里马老了,既是伏卧在槽旁,它的志向仍然是驰骋千里疆场。
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黎洪注为“有强烈壮志之人。”殷义祥注为“怀有雄心壮志而有作为的人。”韦良成注为“立志要做一番事业的人。”林庚注为“有强烈壮志的人。这里是作者自指。这时作者已五十三岁。所以说暮年。”余冠英注为“指刚正的重义轻生的或积极于建功立业的人士。”这两句诗意为:志向远大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仍不会消沉委靡,而会老当益壮。”
⑤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盈,满长。缩,亏短。这两句诗意为,人的寿命长短,不完全由上天决定。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养怡,或谓培养乐观,或谓保养身体,使身心健康。这两句诗意为:身心休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也可以减祸增福。
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太幸运了啊,让我在此衷心的讴歌吧!
释义:这首诗提出并回答了如何正确对待人的生命这个严肃的课题。人类已有的文明史可以说就是研究生命的文明史。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政治家都踊跃参加了这个特殊的研究行列。三国时的集政治、经济、军事及诗歌传统文化于一身的曹操,就如何认识人的寿命长短这个生命重大课题,毫不掩饰的讲出了自己的真知卓见。即人的生命的根本意义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大社会之中,要放射出光辉灿烂的时代火花,人可老而志不可减。此其一;人的寿夭并不完全由上天决定,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把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并使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曹操认为人的生命是积极的,而不是消积被动的,如果再深层的理解,亦包含了人定胜天思想。即人的生命意义应该永远是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此其二;延长寿命的方法主要是“养怡”,必然可以增福免祸,而绝不是金石丹药之类。而“养怡”的关键在于保持恬淡宁静愉悦的心情状态。同时的蜀相诸葛亮亦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对曹操“养怡”之说的精炼注解和高度发挥。所谓智者略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曹操之“养怡”只在于籍愉悦以延长色身寿命,而诸葛亮,更注重于精神之光永放异彩,就体现生命价值而言则诸葛亮之境界更高。
又《周易·升卦》“冥升,利于不息之贞。”又《易传·系辞上》谓“龙蛇之蜇,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至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易传·说卦》“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生命的意义在于穷理尽性和顺于道德,升化了生命学说的价值观。孔子谓“不知生,焉知死,”“知者乐,仁者寿”又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认为要研究“死”这个大问题对“生”的意义的重要性。而且保持“仁智”是长寿的关键,而仁智的关键是人们要有大功德于社会。同时一旦领悟了高层次生命的本质,很快结束肉体生命又有何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又谓“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又“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可见古贤对人寿命的本质意义的深刻认识是不约而同的。此其三;“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曹操自己)赞赏这种(前面三种认识)生命,“龟虽寿”算什么,所以我(曹操自己)要大为讴歌。此其四。这首诗是曹操用自己的睿知不言而喻地纠正了古贤一些偏颇的甚至欠理智的观点。特别是自秦皇汉武以来有大功于世的著名帝王多沉缅于药石,以求长生,甚至不惜代价,三岛求方,而一无结果。用自己的悲惨结局从反面论证了有情世界中,人体寿命有生必有死的自然法则。曹操对人的生命的意义,其认识虽然有积极意义上的可取之出,但平心而论,仍然是低层次的。释迦牟尼佛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和《观无量寿经》中则把一切生命现象的生死寂灭,涅盘圆觉本质全过程诠释得空前绝后而无以复加,则曹操之所咏又望尘莫及矣。
诗话:①殷义祥《三曹诗选译》谓“这是正曲(《步出夏门行》除‘艳’以外)的第四章。诗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比喻,抒发了作者不甘衰老,不信天命,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作者认为,人的寿命尽管有长短,但不应全凭上天的决定,还可以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去延长它。这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是可贵的。全诗气势雄浑,熔说理抒情于一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②郭晨等编《爱国诗歌一百首》“诗言志。作为大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在诗歌中也突出表现了这种奋发进取的精神。曹操创作这首诗时已经五十多岁了(这时实际为五十六岁),生命的路途对他说来已能望到尽头,死亡是生物的必然终结。所以说,神龟虽然长寿,还有终了的时候;腾蛇能驾雾上天,最后还要化为土灰。在诗的前四句中,诗人借用了神龟和腾蛇的传说,表明他是清醒地认识到死亡的必然规律的。面对有限的生命,有的人一味哀叹,结果一事无成,有的人纵情享乐,成为社会的寄生虫。而有的人则抓紧宝贵的时间,积极进取,为国家为人民做出重大贡献。曹操就是积极建功立业的人。诗的第五到第八句,诗人把不甘衰老,老当益壮的热情充分表达了出来。千里马向往着能驰骋千里。有抱负有作为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他的壮志也不会衰减。‘老骥’的比喻形象贴切。这四句是千古名句。千百年来激励了许多老年人为国家、为人民继续做贡献。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诗人说,寿命的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的,只要保持身心健康,也可以长寿。意思是事在人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不必为时光的消逝而悲叹。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这样理解,只要为之奋斗的事业永存,即使生命已经终结,难道不可以认为是虽死犹生吗?曹操的这首《龟虽寿》,写得激昂而豪迈,具有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所以世代为大家所传颂。”
③《中国历代诗歌名篇赏析》谓“《龟虽寿》开头四句说神龟灵而长寿,腾蛇有乘雾游行的本领,终不免化为土灰,表面看来,似有点消极情绪。其实不然,诗人讲出这条自然规律,在整篇诗中只是起衬托作用。正因为有生命的东西终不免老死。对人来说,有生之年,就应该即时建功立业。中间四句,正面阐明本诗的主题思想。千里马老了,养在马棚里,它还怀抱驰骋千里的壮志;立志建功立业之士,虽到晚年,他的壮心,并不减当年。末四句,‘烈士暮年,’进一步发挥,说明人的主观休养,可以延长寿命,使壮志宏愿,在暮年得以实现。这首诗充分体现出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④徐公持谓“与前三解(《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以描写客观事物为主不同,它完全抒写诗人的志尚。”用“高度哲理性的句子表述了对人生的积极达观态度。”
⑤柳文郁、唐夫主编的《毛泽东评点古今诗书文章》谓“《龟虽寿》讲了养生之道。一九六一年,胡乔木因劳累过度生病,毛泽东劝其放下一切事情,专心静养,并让他读这首《龟虽寿》。第二年,毛泽东还向林彪推荐这首诗,劝其注意养生之道,增强其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