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相和歌·度关山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规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于铄圣贤,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形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后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说明:从诗意看,此诗似为曹丕、曹植兄弟而作。从时间上讲应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以前。曹丕,曹植就太子位暗相争持多年,到后来几近白热化。曹操自己也长期犹豫难决。此诗一方面教导他们治国大要、经纬方略,更重要的是在权位名利当前要有互让之德。古之互让名利而世称圣贤者甚多,何以独推许由?当尧把君位让给他时,他却不要,尧又请他任州长官,他认为是对他自己高尚让德人格的不尊重,便到河边洗耳。也就是说他根本不愿听到让他继君位之类的话。尧不得已,只好再让给舜。在此透露了曹操的苦衷,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子弟有这样一点诚让之风。当然曹操也希望牧民者也即他所有的部属都以许由为榜样,那现在的天下不就成为三皇之世了吗!
简注:①度关山,殷义祥注为“《度关山》是乐府旧题。其乐调属《相和歌·相和曲》。”
②天地间,人为贵:曹操把人与天地并提,可见他对人的尊贵程度的认识。天地人古称为三才。《易·系辞下》谓“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又宋·王应麟《三字经》谓“三才者,天地人。”
③立君牧民,为之规则:设立君长管理机构,治理百姓万民,就要制定规章制度,要有章可循,依法办事。这是曹操法制思想的深刻体现,其法要君民同守。
④车辙马迹,经纬四极:四方极远的地方。《离骚》“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这两句主要意思是:国家建立的法度约束效力要遍及统域内的各个角落,不能出现法治的死角。
⑤黜陟幽明:黜,罢黜,贬退,降职,处罚。陟:进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又黜陟,亦作“绌陟”,指官吏的进退升降。《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史记·五帝本纪》作“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汉书·诸侯王表》“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小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这句是说任用官吏就必须及时地发现违法的就毫不留情的贬退,发现严格依法办事的就及时提拔到重要岗位。
⑥黎庶繁息:接上句的意思,即奖罚任用官吏的依据主要看是否严格遵守国家法度,从治理的结果上看是否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在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上得休养生息的实惠。
⑦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古代的那些圣贤把国家治理的多好啊!
⑧封建王爵:封,帝王把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史记·周本纪》“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五爵,《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⑨井田刑狱:井田,即井田制,相传中国殷周时的一种土地制度。因这种制度把土地划作“井字形,故名。始见于《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制私事。”其实质是古代土地为国家公有,由国家将每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作九区,分配农民耕作;中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即八家):公田由八夫耕种,全部收获均缴给统治者。男子成年受田,老、死还田。其性质主要是:村社的土地制度,劳动者的工作单位和赏赐管理者的报酬单位,领主经济下的封建土地制度。刑,刑罚,如徒刑。《书·大禹谟》“刑期于无刑。”狱,讼事,断狱。《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剂禁民狱。引申为罪案。”
⑩有燔丹书:燔,焚烧。丹书,古时用朱笔记录的罪犯徒隶名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斐豹,隶也,著于丹书。”又皇帝的诏书亦称丹书。武元衡《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诗“金玉裁王度,丹书奉帝俞。”
⑾无普赦赎:赦,免罪,减罪。如大赦,十恶不赦。《易·解》“君子以赦过宥罪。”赎,赎罪。《书·舜典》“金作赎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这句是说:对犯罪分子,服刑之人,能够宽大处理,就宽大处理,需要从严就从严,宽严适度,以法律为准绳,切勿滥赦。
⑿皋陶甫侯,何有失职:皋陶,一作咎繇。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偃姓。相传曾被舜任为掌管刑法的官,后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未继位。春秋时,英、六等国是其后代。甫侯,殷义祥注为“即吕侯,周穆王时为司寇,即掌管刑狱的官。”皋陶和甫侯两个是古代执法严明的象征,以事实为依据,法制无枉曲。这句是曹操赞美那些知法、守法且真诚维护国家法度者。如果都依法办事、遵守规章,人人都会竞竞 竞竞 业业,各司其职,恪尽职守。
⒀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嗟,感叹语。《书·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又《易·离·九三》“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又叹美,鱼包 照《代白头吟》“汉帝益嗟称。”又叹息,杜甫《通泉驿》诗“我生苦飘零,所压有嗟叹,”改,删改,易,更易。这两句承前句意是说:可叹啊自皋陶和甫侯以后,朝代变更,法规屡换,古贤的法治思想和精神实质未能被原样继承吸取。喻法制废驰。
⒁劳民为君,役赋其力:围绕君王的亨乐,使百姓劳苦。役,驱使,陶潜《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服役,供职。《诗·魏风·陟岵》“嗟予子!行役宿夜无已。”又指守边疆的人,《诗·小雅·采薇序》“命将率遣戌役以守卫中国。”又役夫,指服劳役或兵役的人。《列子·周穆王》“有老役夫,筋力竭矣,而使之弥勤。”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曹操诸意兼而有之,但主要指劳役和兵役。赋,兵赋,《左传·隐公四年》“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服虔注“赋,兵也。以田赋出兵,故谓之赋。”
又赋税,《急就篇》“种树收敛赋税租”。又赋役,指赋税和徭役,中国古代,赋初指军赋,包括君主向臣属征发的军役和军用品。春秋后期,各国逐渐从田亩征赋,赋和税渐趋混合。秦汉以后,赋指按户口征收的税,徭役则另行征发,赋和役始有明显区别。又赋税,中国历代政府的强制征课。春秋前,君主除从农民耕种土地直接取得产物外,又从臣仆取得劳役和实物的贡纳。这是赋税的起源,春秋时,私有财产发展,各国向臣属本身征发的军役和军用品称赋,对臣属土地征发的财物称税。后来各国军赋也常从土地征发,赋税逐渐混合。秦汉时,军赋按人丁征收,田租则按田征收,以后各代,以土地为课征对象的称为税。曹操在此主要指赋税。曹操这两句的主要意思是:当局者只为自已奢侈享乐,多方苛榨盘剥百姓,不惜民力,使黎庶不堪其苦。孟子曾说“民为贵,君为轻”曹操亦流露出了赞同孟子之说的思想,认识到了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使民众尽可能的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特别是东汉末年,魏承乱世之际,“千里无鸡鸣,白骨蔽平原”,国家残破凋蔽困顿之时,尤其是这样。曹操的觉察是敏锐的,认识是深刻的。若非“治世之能臣,”岂能如此!
⒂舜漆食器,畔者十国:舜,传说中父系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工共、獾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一说舜为禹所放逐。死在南方的苍梧。畔,同叛。这两句殷义祥注为“据《说苑》载,舜继尧为天子,刻木为食器,并涂以漆采由,生活不象尧那么俭朴,便有十三国败叛他。十国是举其成数。”曹操这两句诗的主要意思是,既是对国家很有重大贡献受国民爱戴的领袖仍然要克始慎终,要竞竞 竞竞 业业,切忌奢糜,为国家的崇高利益和集体最高荣誉勤肯负责到底。不然,必将辜负天下。象舜这样一个誉满万邦的形象崇高的伟大领袖,仅仅油漆了自己的食器,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在古代五帝治世之时,竟使诸侯震惊不已,引起轩然大波,十三国不从舜命,脱离了他的统率。因为他干了使诸侯不能容忍的事情。曹操这句诗可以说也体现了他对孔子修齐治平思想的理解深度。
⒃不及唐尧,采椽不斫:尧,传说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传曾设官掌管时令制定历法,咨询四岳。推选舜为其继任人。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命舜摄位行政。他死后,即由舜继位。一说尧到了晚年,德衰,为舜所囚。其位也为舜所夺。传唐尧在位时,惜民力,生活简朴,不事奢华。自己所住木棚用椽不加雕饰,很简陋。曹操这两句诗批评了舜没有能够继承唐尧艰苦创业的生活作风,提出了后继之君王要使天下太平,必须学习唐尧“采椽不斫”的优良传统。
⒄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墨胎氏。初孤竹君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他不受。后二人都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后饿死。曹操这两句诗,其主要意思是:世人感叹赞美伯夷叔齐弟兄的互让高德,是教育人们在荣誉名利面前要互敬互让,而不要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因为争夺名利那是很鄙贱的恶习。
⒅侈恶之大,俭为共德:奢侈是恶不是善,勤俭节约是人们公认的美德。这两句是说历史上凡是兴盛的朝代都提倡节俭,而王公大臣都身体力行,当走向衰落时君臣皆贪得无厌。在奢侈浪费与勤俭节约上分辨善恶。
⒆许由推让。岂有讼曲:许由,上古人名。相传尧要把天下让给他,他不但不肯接受,反认为是对高尚人格的玷污。于是自跑到颖水河边洗耳后,便逃走隐居起来。曹操看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以来为争夺王位,深宫渫血,刀光剑影,残酷异常,又螗螂捕蝉,黄雀在后,得国即亡国。回想起时,不寒而栗。他多么希望看到自己的子孙中有许由之风者。因为只有那样,才会消除萧墙之虑。
⒇兼爱尚同,疏者为戚: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墨翟主张“兼爱”追求大同世界理想。反对“礼”,另立新说,以“非命”和“兼爱”为主要内容,否定天命,人人平等,无贵贱之分,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认为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也即人得温饱,天下必安。如果形成社会上人人互相关爱的大同风尚,那就可以消灭社会上亲疏大异的不合理现象。
释义:曹操这首《度关山》诗,就本质意义而言,主旨有两个:其一,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提出了治国大纲;其二,提出了如何正确选择合格王位继承人的具体标准。就治国大纲而言,可以具体列析如下十三条:以人为贵,有尊重人权意,此其一;政府管理百姓,必须要立法,此其二;法度执行贯彻要远近一如,不能有死角,此其三;所建法度,要有利于惩恶扬善,要以有利于发展富民事业为前提,此其四;要有利于国家统一,此其五;要条块自理,建立等级制度,此其六;施法要宽严适度,切勿滥施,此其七;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以保证法制的有效性,此其八;有效法律必须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不许轻率改易,此其九;为政者必须惜民力,以养民为务,此其十;为政者必须勤俭治国,率先垂范,此其十一;必须理智对待权位和荣誉,诚让为贵,此其十二;为君者必须以兼爱天下苍生为己任,必须以解决温饱生存权为首务,此其十三。如此则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不难实现。
对曹操这首《度关山》诗的这种析解,并非对近二千年前的曹操刻意拔高,它确实蕴含了这种光芒四射的宝贵思想。这种思想的总纲就是建立一套完美的富于操作实用性的法律体系,在强有力的法律保证之下一步步地把国家治理成为大同世界。治国大纲明确了,君王选择继承者的标准也就明确了。曹操是这样设想的,可以说曹操的一生就是为实现这个宏伟设想而刻苦奋斗的一生。仅凭此,将曹操置身于古今中外一切善治国者行列之中,仍不失为佼佼者。汉太尉桥玄曾谓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岂在君乎!”又同时人许子将亦谓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皆谓识人矣。
诗话:①殷义祥《三曹诗选译》谓“本篇作者自述其治国之道。诗中强调执政者应当励行节俭,执法严政,宽厚爱民,反对奢侈享乐和过度的役使百姓,从中可以窥见曹操的政治理想和治国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