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品读经典 > 【帝王之诗】魏武帝曹操·相和歌·对酒
【帝王之诗】魏武帝曹操·相和歌·对酒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54:03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图语: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谓“叙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描述了一幅理想的太平盛世...

 

  【图语: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相和歌·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

  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

  宰相股肱皆忠良,

  成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欲满盈。

  斑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

  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

  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说明:曹操此诗,作于何时,未考。应与其《度关山》诗为姊妹篇。以篇什句法及要义参析,似此篇在前而《度关山》在后。曹操目睹了东汉末年的乱象,历数十年辛苦,致力劬劳于太平事业。然屡平屡乱,遂鞠躬尽瘁,终未能致太平。故屡经乱象而后知致平之艰,渴望海晏可清。曹操所构想的理想太平世界是有具体内容的,并非幻想式的天国世界。其理想社会的主要构架是:路不拾遣,囹圄空虚,人寿天年,恩泽众生。其内函上升到了一个新境界,其太平世界,不限于仅仅是平弭战乱,提高了“太平时”的政治层次。此诗疑为曹操为世人表明自己只想做一个“忠良”的“宰相股肱”,并使王者贤明之“恩德广及草木昆虫”,为明此心迹而作。


  简注:①对酒: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乐府解题》曰‘魏乐奏武帝所赋《对酒歌》太平其旨。言王者德泽广被,政理人和,万物咸遂。’若梁·范云‘对酒心自足’,则言但当为乐,勿徇名自欺也。”

  ②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据《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旧读为‘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不妥。此从黄节断为三句。‘吏不呼门’,谓官吏不到百姓门上来呼叱催逼。”殷义祥译注为“开怀畅饮放声唱,太平盛世好时光,差吏不来乱叫嚷。”

  ③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尚书·益稷(皋陶谟)》‘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股是大腿,肱是臂膊。人的工作行动靠股肱,君王施政靠辅佐之臣。故封建社会中习以‘股肱’为辅佐之臣的代称。”这二句说君王贤能而且明智,宰相和众臣都是忠良之士。

  ④咸礼让,民无所争讼:咸,都、感、懂诸意。人都很遵守礼教,能相互谦让敬重,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相处融洽,不发生矛盾隔阂。

  ⑤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食,九年耕必有三年食。’又‘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这里又把前人的想法发展了一步。”殷义祥译注为“三年耕种,便能储蓄九年粮,家家粮食堆满仓。”

  ⑥斑白不负戴:《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斑白’又作‘班白’、‘颁白’。头发花白的老人。‘负戴’用肩背和头部顶物,这里统指劳动。《孟子·梁惠王上》言,孟子以为君王应当先使民有恒产,丰衣足食,然后再施以礼仪教育,那末‘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前三句是说耕种三年的收获可以使国家有足用九年的储藏,仓里堆满了粮食,老年人不用再做繁重的体力劳动了。殷义祥译注为“头发花白老年人,不再肩背头顶苦奔忙。”

  ⑦雨泽如此,百谷用成:雨泽,雨水滋润。百谷,指一切谷物,泛指庄稼。用:以,因此。成:成熟,丰收。殷义祥译注为“风调雨顺年景好,五谷丰登喜洋洋”。

  ⑧却走马,以粪其土田:却,退。走马,善跑的好马。粪:即施肥,引伸为精耕细做。《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老子》‘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意思是说,在理想的社会中,人人都很知足,不用到处奔走,所以善跑的马却可以用来耕地了。”殷义祥译注为“好马不再上战场,田间运肥耕种忙。”

  ⑨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第一句,周天子分封诸侯,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第三句‘黜陟幽明’是《尚书·舜典》中的成句。黜,贬谪。陟,升迁。幽明,指人的善恶。这三句说各等诸侯都爱自己的百姓,并从爱民出发来挑选人才,陟善黜恶。”殷义祥译注为“爵有公侯伯子男,个个爱民好心肠。罢斥邪恶是非明,提拔贤才有主张。”

  ⑩子养有若父与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言诸侯和官吏爱养其民犹如父兄之于子弟。”殷义祥译注为“爱民如子真可道,好似父母与兄长。”

  ⑾犯礼法,轻重随其刑:《魏晋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言如有犯礼法者,则按其罪行轻重而判以适当的刑罚。”殷义祥注为“违犯礼法触刑律,按罪量刑轻重当。”

  ⑿路无拾遗之私:《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言遗失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去拾,拣拾遗物据为己有的私心是大家所没有的。”殷义祥注为“路不拾遗无私心。”

  ⒀囹圄空虚,冬节不断:《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囹圄,监狱。冬节,冬至日。断,判罪。史言汉代在冬至日判决罪犯。这二句说监狱空了,冬至日就不需要判处罪犯。”殷义祥注译为“汉代在冬天判决罪犯,过了冬至这一天就不再判断了。监狱空空无囚犯,冬节不必杀人立刑场。”

  ⒁人耄耋,皆得以寿终:年九十为耄,八十为耋。这二句是说,人都可以活到八九十岁,都可以尽享天年。殷义祥译注为“人人活到八九十,长寿而终福禄长。”

  ⒂恩德广及草木昆虫:《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言草木昆虫也莫不普遍地受到仁政的恩惠与德泽。”殷义祥译注为“草木昆虫受恩惠,君主恩德多深广。”


  释义:这首诗蕴含着曹魏终将取代刘汉而为天下主的重大政治谋略。意在让天下人唾弃刘氏,而将希望寄托于曹氏,最终取而代之做预先热身的舆论准备。隐藏着极深的政治企图。曹操此诗一方面是摆出了自己的立国之本、主张和治国方略。但从另一方面看,则主要是揭露了东汉末年刘氏统治集团政治黑暗,政府腐败无能的腐朽本质。官吏作威作福,主上昏庸无能;宰相大臣不忠不良,无股肱之效;刑法混乱无绪,民事纠纷激化;百姓食不裹腹,衣不蔽体;不惜民力,劳役无度,连头发花白的老人都未能幸免;任用官吏,不察善恶,苛榨百姓以为能;牢狱人满为患,地方官吏滥杀无辜以为功;兵连祸结,人命危浅。如是等等。这暗示出了东汉王朝不可复兴,而覆亡之期指日可待。曹操此诗就是要使当时世人看清东汉王朝大厦将倾这个很客观的社会现实。同时他极富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拯救时弊,力挽狂阑的政治主张,并勤而行之。果为世人所注目。其所领导的曹魏集团成为汉末近半个世纪的政治活动核心力量。

  故剖析曹操此诗所以由之的社会根源:据《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八卷第二章《群雄讨董卓之战》谓“东汉末中央与地方政治腐败之甚,为前所未见。上自皇帝,下至郡县及边郡将吏,中则外戚宦官,无不贪狠残民以逞。兹举其事如左:一,关于帝室贪侈极欲者:1、桓帝延熹二年(西元159年),陈蕃上疏有云‘采女数千,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可赀计’。灵帝光和二年(西元179年)中常侍吕强上疏有云‘后宫采女数千人,衣食之费,日数百金,比谷虽贱,而户有饥色。案法当贵而今更贱者,由赋发繁数,以解县官,寒不敢衣,饥不敢食,民有斯苦,而莫之恤’。2、灵帝光和元年,灵帝‘灵帝初于西邸卖官,入钱各有差: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上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或诣阙上书。占令长随县好丑丰约有价,富者先入钱,贫者得到官然后倍输。又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初帝为侯时常苦贫,及即位,每叹桓帝不能作家居,曾无私钱,故卖官聚钱以为私藏。’3、灵帝光和四年‘帝好私蓄,收天下之珍货。每郡国贡献先输中署,名为导行费。’4、灵帝中平二年(西元185年)‘中常侍张让,赵忠说帝敛天下田亩十钱,以修宫室,铸铜人。’‘诏发州郡材木文石,部送京师。黄门常侍辄令谴呵,不中者,强折贱买,仅得本价十分之一,因复货之;宦官复不为即受,材木遂至腐积。宫室连年不成,刺史太守复增私调,百姓呼嗟。又令西园驺分道督趣,恐动州郡,多受赇赂,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责助军修宫钱,大郡至二三千万,余各有差。’5、灵帝中平二年‘三月以廷尉崔烈为司徒,’‘是时三公往往因常侍阿保,入钱西园而得之。段颍、张温等虽有功勤名誉,然皆先输赀财,乃得公位。烈因傅母,入钱五百万,故得为司徒,及拜日,天子临轩,百僚毕会,帝顾谓亲幸者曰:悔不少靳,可至千万。程夫人于旁应曰: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宫,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是岁,帝造万金堂于西园,引司农金钱缯帛积堂中,复藏寄小黄门常侍家,钱各数千万;又于河间买田宅起第观。’”

  二,关于外戚,宦官之贪残者。1、桓帝和平年间,大将军梁冀及其妻孙寿,皆贪残无比。冀爱监奴秦宫,官至太仓令,得出入寿所,威权大震,刺史二千石,皆谒辞之。冀与寿对街为宅,殚极土木,互相讠夸 竞竞 ,金玉珍怪,充积藏室。又广开园圃,采 土筑山十里九阪,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冀寿共乘辇车,游观第内,多从倡伎,酣讴竟路,或连日继夜,以骋娱恣。客到门不得通,皆请谢门者。门者累千金。……2、梁冀一门,前后七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3、桓帝延熹二年(西元159年)中常侍单超、徐璜,黄门令具瑗、小黄门史唐卫、左王官 等诛冀,皆封为侯,世因之谓”五侯。”“自是,权势专归宦官,五侯尤贪纵,倾动内外。”皆 竞竞 起第宅,以华侈相尚……4、灵帝建宁元年(西元168年)宦官“父兄子弟为卿、校、牧、守、令、长者,布满天下,所在贪暴。”

  三、关于郡县及军政贪残者,1、顺帝阳嘉元年(西元132年)尚书令左雄上疏有云“典城百里,转动无常,各怀一切,莫虑长久。谓杀害不辜为威风,聚敛整办为贤能,以治己安民为劣弱,奉法循吏为不化。髡钳之戮,生于睚眦;覆尸之祸,成于喜怒。视民如寇仇,税之如豺虎。盐司项背相望,与同疾灾。见非不举,闻恶不察。观政于亭传,责成于期月。言善不称德,论功不据实。虚诞者获誉,拘检查离毁。……朱紫同色,清浊不分。故使奸猾枉滥,轻忽去就,拜除如流,缺动百数。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在马衣服,一出于民,廉者取足,贪者充家。转选横调,纷纷不绝,送迎烦费,损政伤民。”2、通鉴卷五十二载:顺冲二帝时“西羌叛乱积年费用八十余亿,诸将多断盗牢禀,私自润入。皆以珍宝,货赂左右,上下放纵,不恤军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于野。”3、桓帝和平元年(西元150年),侍御史朱穆谏梁冀有云“京师诸官费用增多,诏书发调或至十倍,各言官无则财,皆当出民,榜掠割剥,强令充足。公赋既重,私敛又深。牧守长吏,多非德选。贪聚无厌,遇民如虏。或绝命下于捶楚之下,或自贼于迫切之求。又掠夺百姓,皆托之尊府。”以上所举,为东汉自顺帝以后政治腐化恶化之一般。而此种腐恶化之由来,实由于政治制度所使然。故当时有识之士如阎忠等有“推亡汉于已坠”之说,鲁肃劝孙权有“汉室不可复兴”之语,袁绍骁将淳于琼亦有“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之叹,如汉宗室刘表,刘璋或僭越或异图,皆无兴汉意。刘备之“兴复汉室”之说仅一旗号作谋略而已。而曹操此诗只为便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做舆论宣传用,他诗中所提出要做的那些内容都是东汉政府未能做到的。他明确提出来,目的在于收拢已涣散的汉末人心,以为曹魏代刘汉之用。


  诗话:①殷义祥《三曹诗选译》有“本篇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自述。它描绘了一个政通人和,万物咸遂,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在这里君贤臣良,政治清平,人人都讲礼法,没有犯罪,没有争讼,没有战乱,没有灾祸,社会安定和平,百姓安居乐业。当然,这种太平盛世只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现实。但是,作者幻想出这样一个理想社会,并不是偶然的。它反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思治’的强烈愿望。作者的《度关山》一诗,也是写自己政治理想的,可以参看。”

    ②《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谓“叙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描述了一幅理想的太平盛世的图景。”
【本文责编: 郝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