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八思巴】
八思巴洛追坚赞(1235—1280年) 原名罗古罗思监藏,又译八合思巴、发思巴,号八思巴(圣者),萨迦派第五祖是八思巴。八思巴本名叫洛追坚赞。他是萨迦班智达的弟弟索南坚赞的儿子,因而萨迦班智达是他的伯父。八思巴从小聪慧好学,八岁时能向人们讲经,加上伯父萨迦班班智达的良好教育,后来除了在政治上成为一名显赫的人物外,也是一位精通各种宗教知识的高僧。正如《西藏王臣记》记载:“幼而颖悟,长博闻思,学富五明,淹贯三藏”。 八思巴十岁左右就跟随伯父萨迦班智达赴凉州与蒙古汗王谈判,幼年时期就开始接触政治,为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八思巴十七岁时,被临终的萨迦班智达任命为自己的法位继承人,即萨迦寺主持和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去世后,八思巴开始担任萨迦寺主持和萨迦派教主职位,成为萨迦派第五祖。从此八思巴逐步成为既是萨迦派的教主又可代表西藏地方势力的显赫人物,因而他对西藏地方乃至元朝中央政权起过重大作用。
元朝蒙古统治者崇奉吐蕃佛教,帝师在元廷地位极高。帝后妃主都接受灌顶(洗礼)。帝师来去京师,百官隆重迎送。生时受大量布施、赠赏,死后赙金可达上千两黄金、上万两银和上万匹缯帛。帝师的子弟和门徒很多人被封为国师、司空、司徒、国公,这些高级僧侣也享有种种特权。他们以作“好事”(功德)名义,奏释犯人,从中受贿得利;有的还出卖官爵。通过赏赐、布施等途径,高级僧侣手中聚集了大量财富。帝师及其门徒主持的各种佛事,耗费巨大。据统计,1317年内廷佛事消耗的食品,每年用面四十三万九千五百斤、油七万九千斤、酥二万一千八百七十斤、蜜二万七千三百斤。
元世祖曾把乌思藏十三万户指给第一任帝师八思巴作为供养地,使之成为吐蕃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在那里,元朝皇帝的诏令和帝师的法旨并行。款氏帝师世代继承这种地位。帝师制度对巩固元朝在吐蕃地区的统治,起了很大作用。帝师作为全国佛教的最高领袖,其法旨也行于内地各寺院僧徒。帝师的存在使佛教在全国获得了高于其他宗教的优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