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教育 > 合理编写教材帮助小学生学好古诗文
《传承》6合理编写教材帮助小学生学好古诗文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网    2024-09-30 11:20:09   责任编辑: 施婷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教学价值。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应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

  【传承—漫谈中国教育】之六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教学价值。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能够领略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体会一定时期的文化,而且可从中不断获得智慧和灵感。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应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

  应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安排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托具体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每逢重要节日、时令,不少古人都会吟诗作文,无数名篇佳作流传至今,这自然而然为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提供了绝妙的契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充分发挥“主题——情境”单元的编排优势,依托这些重要节日、时令,精心设计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联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自己查找古诗文资料,鼓励他们在班级内交流分享,吟诵积累。

  四年级上册教科书,在中秋节前后安排了“明月”单元。教材首先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两首古诗,意在唤起学生对“明月”这一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感知。接着,教材编选了如诗如画的现代散文《走月亮》和饶有趣味的科学小品文《飞向月球》,这些诗文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乡下的月色之美,又能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在调动起学生对月亮美好向往的基础上,教材在“语文天地”中继续安排丰富多彩的与明月相关的语文学习,如填写与“月”字有关的成语,阅读老舍、巴金、张天翼、周而复等名家描写月亮的名作选段,诵读一些诗句。例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看月亮、说月亮”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畅谈与月亮有关的故事;在“笔下生花”习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写写有关怎样度过中秋节的生活,或者写写有关月亮的诗句。

  这些内容的安排,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紧密依托他们熟悉的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穿插大量与古诗文有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直接感受这些古诗文,唤醒民族文化的记忆。这样的学习情境,让古诗文的学习变得可感、可亲,在实际参与和真实的体验中,学生更容易对其内涵和内容有所感悟。

  此外,四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花”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在六年级上册设计了“岁寒三友”综合性学习单元。这些编排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自然而然的文化浸润中,通过学习书面语言中的经典名句积累语文素养,如每当看到山花烂漫、春光宜人的景象,学生就会想起“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每当看到明月就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当看到梅、松就会想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等诗句。

  诵读古诗文应当常态化

  优秀古诗文里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只有在反复回味中才能不断理解,常读常新。儿童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期,应让他们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记忆对自身发展有价值的内容。在这一阶段诵读积累的古诗文将会长久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扎下文化的根,成为滋润他们一生的营养。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紧密结合“主题—情境”的整体设计,共选编古诗文116篇(段)、古代名言警句100则,希望通过常态化的诵读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积累古诗文的习惯,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积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和共同情感。

  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为例,在第三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的“语文天地”里,教材选编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诗文;在第十单元“奇妙的海底世界”的“语文天地”里,选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等诗句;在第十二单元“过年”的“语文天地”里,教材选编了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和两副寄托着中华民族美好情感的对联。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应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学生对优秀诗文的理解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会随着社会生活体验和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发展。常读常新是这些经典所具有的独特品质。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实际,引导他们在日常化的诵读活动中记忆这些古诗文,而不能强调对古诗词的理解一步到位。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古诗文

  古诗文言简意丰,大多具有形象、抒情和富于乐感等特点。小学生天性活泼,情感丰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优势,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活动的设计,都应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为了帮助学生形象化地感受古诗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为每一首选入的古诗文都精心设计了插图,努力体现古诗文的时代特征和悠远意境。为了增进学生的理解,教材特别注重古诗文和“主题——情境”单元,力图让古诗文与学生生活经验更好地结合,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在一年级上册“数字”单元里,教材将宋代诗人邵雍的《山村》一诗安排在现代诗《数字歌》之后,就体现了这种考虑。儿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数字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教材找到了这样一个巧妙的结合点,让学生先在数字儿歌的学习中,初步认识汉字“一”到“十”,在此基础上自然导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诗句的学习。这种安排,既减缓了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难度,又让学生在《数字歌》和《山村》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到现代诗歌和古诗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体会到这首古诗清新隽永、琅琅上口的特点。结合“数字”这一主题情境,教材在“语文天地”里安排了“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古今”的诗句。在读一读、背一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刚刚接触到的数字,还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干、地支,以及中国古人的宇宙观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创设活泼、生动的学习环境。切实把握古诗文自身的特点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设计以诵读为核心的形象可感的教学活动,配以适时的自身示范和必要的讲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生活体验,唤醒他们的情感世界,充分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使他们能够在时空的穿越中和古人展开心灵的对话,品味古诗文内容和表达方面的独特魅力。

  (文/黄志军,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郑国民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原文刊载于2014年10月1日《中国教育报》。)

  

【本文责编: 施婷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