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教育>卓越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卓越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5-11-09 16:02: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现在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的大学生约有三千万,是世界各国人数最多的大学生群体了。

【图语:贝恩教授在西南交通大学和学生们交流】

  现在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的大学生约有三千万,是世界各国人数最多的大学生群体了。大学生的心愿是什么?不言而喻,都想“成才”,但是究竟怎么“成才”并实现“卓越”呢?这个问题不仅大学生关心,校长和老师都在研究,涉及的文章、著作大概成千上万。不久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著名教育家肯·贝恩(Ken Bain)教授的新著《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他以近30位美国卓越大学毕业生的鲜活案例,丰满灵动、趣味盎然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贝恩教授是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大学教务长和分管学术事务的副校长,是美国影响较大的四个大学教学中心(纽约大学优秀教学中心、西北大学瑟尔精英教学中心、范德比尔特大学教学中心和蒙特克莱尔新泽西州立大学教学资源中心)创始人,被誉为美国最好的大学教师之一。他的前一本书《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在中国颇受好评,最近,他应邀来西南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校作讲座,与师生交流互动,场面热烈。

  “卓越”不等于“名气”

  在人们心目中,“卓越”者等同于“名人”,于是,“名气”、“名次”、“排名榜”成为各行各业人人紧盯的目标。无论是人还是物,是业绩、成就还是性质、能力,都有定量指标,都可以打分统计,从而确定“名次”,至于不同的人与物、不同的单位或机构,人们的社会贡献是否有“可比性”则在所不计了。人似乎为“名”、为“面子”而活着(当然“名”后还有“利”),实在可悲!

  其实所谓“成才”,就是实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价值。人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是特定时段的特定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实现自我价值。此时此地我所做的别人不能替代,就体现了独特的创造力,就会表现“卓越”。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

  被肯·贝恩列为“卓越大学生”的近30位受访者中,只有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达德利·赫施巴赫、掌上电脑的发明者杰夫·霍金斯、《哈利·波特》作者乔·罗琳等少数人可说是鼎鼎大名的“名人”,而有的虽也得过大奖,也算“成功人士”,但名气却不大。比如,一位检察官怀抱正义,执意将上世纪80年代美军在萨尔瓦多的一起屠杀事件写成剧本公之于众;一位本科志愿者将一个沉淀15年的黑人杀人犯冤案平反并抓到了真凶。还有人创造了城市农业,有人发明了新诊病方法。这些都被作者列为“卓越”行列,因为他们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就是“成功”。这并不取决于与人相比和排名,他们拒绝攀比,“只跟自己竞争”。所以人人能够创新,也人人能够成为“卓越”!要说有“人生设计”,就该是这样。

  大学教育是自我教育

  贝恩特别欣赏保罗·贝克教授开的一门“能力整合”课的场景,这门课在周围都是舞台式的特殊教室里上,师生热烈互动,让学生体会到:成长就是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发挥自己潜能,“成长意味着挖掘大脑的无限活力”。在人类历史上,从没有一个人拥有跟你一模一样的身体、经历和大脑,你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是历史偶然性的产物”,要想充分展示创造力必须首先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行事方式。这其实就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讨论。

  每个大学生想做好自己的“人生设计”,首先就得想一想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有的学生埋怨,自己没有“成才”是教育不好。我认为,大学学习与中小学学习的根本区别是:大学生基本上已是成年人,具有承担个人和社会责任的权利、义务和能力。大学学习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个体选择,不是义务教育,没有人强迫你去学。高校给你提供学习条件和环境,你对它们是否满意,你可以选择,提出适当要求,让学校改进和完善。但是,你能否善待自己,充分享用学校所提供的设施和条件,学得好不好,一切由你自己负责。这样,个人前途和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切依赖于自己的主动和努力。

  “自己掌控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就是来自于自己掌控教育”,这也是该书的规劝。作者说,“要自己为自己教育做主”就是“成功的根源”,所以,大学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具备了这种认识,学生就能坦然而充分地享用学校所提供的教学设施和活动空间,在有选择的教学、课外活动和师生交流中,得心应手地汲取营养,追求卓越。

  启动快乐学习的开关

  有的大学生不想追求“卓越”,更无“成名”奢望。他们上大学只为谋职挣钱做准备,对学习“提不起神来”,“跟着感觉走”,胸无大志,得过且过,考试及格按期毕业足矣。“对有些功课,明知有用,却很厌烦”,他们学不好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态度”问题。因此,寻找激励、取得上进驱动力是第一位的。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

  其实,学习是有兴味的,不过要自己去寻找。寻找过程要投入热情和专注,在钻研中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对一些事情还有新奇感、有趣味,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还有点创造的冲动。这就像小孩玩透镜,将太阳光聚焦点燃纸捻觉得好奇,非常兴奋,现出“童心”。这时,你就会建立起自信,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独具的才能,从而大大激励自己的上进心,并认识到,原来之所以对那些东西感到枯燥无味、学不会,是因为自己没有钻进去发现其中乐趣而抱持放弃态度。这样,你就建立了上进的起点。当然,这种动机要真正出于“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的,为了得高分或某种奖励等。否则,这种激励就是短暂的,不能持久。

  总之,要学会享受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很多科学创造者都将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玩”,“玩耍和学习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在“启动快乐学习的开关”一节中作者说明,大脑在思维、探索、工作、遇到挑战时是非常兴奋的,它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这体现在思维与工作的过程中,而不是在结果中,学习就要回归“童心”。

  兴趣还建立在对学习或工作的意义感之上。你要知道,你所学、所做的对自己、社会、国家与人类是重要的。为此要了解社会及其需求,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自己的兴趣、优势和长处与社会对接,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对社会反映我们要淡漠。社会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往往会受社会负面成见的影响。比如,当下社会上有一种舆论说:80后、90后“难管”,他们个性张扬,缺乏社会责任感,经受不住艰苦和压力。一些年轻人就会在这种负面舆论或偏见的影响下不自觉地自暴自弃,打击自己追求卓越的积极性。当然,正面影响也是有的,比如说他们“独立性强,敢想敢干”,我们也不能因这些赞誉而自负。总之,认识社会,又不为社会舆论所动,有自信、不自傲,充分相信自己怀抱热情,能够承担责任,又能虚心向人学习,这样就会成就事业,达到卓越。

  调适和管控自己的思维

  正确思维也是大学生能学好、成就卓越的关键。几年前,学者调查过中美两国顶尖大学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表明,我国顶尖大学的课程教学质量不差,但学生对学习的意义感和深度思考两方面有较大差距。前者涉及学习兴趣和动力,后者关系到学习方法或思维问题。

  贝恩认为,大学生学习思维方法有三种类型:浅层次学习、深层次学习和策略型学习。浅层次学习者善于死记硬背,关注能否通过考试。深层次学习者善于不断追问为什么,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将各种事实和知识“碎片”整合在一起,从而在自己头脑里构建出一个“世界”模型。他们阅读文本,思考其背后含义及其应用;他们能发现不同观点,分析其论证的根据与结论,并与之前学到的内容进行比较。卓越大学生都是深层次学习者,他们的共性是具有良好心态:乐于探索未知,敢于迎接复杂任务的挑战。策略型学习者在大学里往往也是成绩优秀生,但学习目的却在于考试得高分,升读研究生,受父母欢心与他人赞扬。他们关注的是考题的类型和范围,以便在考试中轻松取胜。

  不幸的是,当下我国很多高校现有教学造就的有不少是这种浅层次或策略型学习者。虽然他们有的成绩优秀,却未能建构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其实际应用,因此他们在学习工作中很难开拓创新,也不能体会其中乐趣,反而对学习感到抑郁与厌烦。

  贝恩用实例揭示了大脑思维的运作过程,说明大脑是如何构建认识,理解新信息,反复重新建构,实现顿悟发现,做到创新。大脑也会“偷懒”,处于“无意识”、“不假思索”状态。人要学会调适和管控自己的思维,思维方式是可以改变的。有些学生总说自己“不够聪明”、“无能为力”,从而放弃深入学习。对此,他引用一位学生的话说:“聪明的定义是,看你究竟有多努力”。这话与爱迪生名言:“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多么相似!

  贝恩特别强调要从失败中学习,他认为“人们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对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有着重要影响”,正确总结成败原因就是学习的良机和动力。他还指出,批判性思维与反思性判断在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疑难问题中的重要性,引述了澳大利亚学者比格斯的说法,深层思考需要从宏观角度看待问题。

  学会选择是成败的决定因素

  有学生认为,“成功人士”能取得卓越业绩,是因为他们“命”好,碰到了好机遇和“好运”。其实,人生旅程中不乏好机遇,有人抓住了,有人却随意放过。没有人能对一生作出周密规划,人生会走过许多十字路口,能否适当抉择是成败的决定因素。

  正确选择的基础是要了解自己,了解对象,知己知彼。《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就大学课程、阅读、复习、写作,以及是否加入社团等学生关心的问题如何作出选择阐述了看法,值得我们借鉴。贝恩就此大做文章,是要说明学生拥有教育主动权。他提出了15条选择课程及教师的标准,在谈到阅读时,他归纳了具有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所采用的11种方法和技巧,对复习方法也发表了不少独到见解。他反对死记硬背,但强调记忆对学习的重要性。

  我想特别指出贝恩多次提到的观念:如果你只关注短期成功,获得好声名,你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和荣誉,也不可能真正具有创造力。他强调学习要花时间,需要等待,不能急于求成。学习新内容要做好必要准备,“功到自然成”!这对当今我国大学生很有意义。眼下中国社会充斥着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观念,追求“一夜成名”。一些策略型学习者不肯进行深层次思考,借口就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其目标不过是分数而已!

  要学生学会选择,高校就要为学生建造选择空间与舞台,在教学制度和培养方案中给学生以多次多种选择的机会与条件,包括专业、课程、导师、学制和实践环节等各个方面,都要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

    总之,贝恩的书非常值得去读!最后,我想用全书“结语”来结束本文:“只有当你学会去认识自己可能发挥的独特贡献,并且培养出从他人创造当中获益的能力时,你才可能成长为一个充满好奇心、创造力,以及批判精神的、生气勃勃的独立个体”。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