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通道】
连接中国与西方的“丝绸之路”在中国家喻户晓,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丝绸之路”更是受到世界的关注。
其实,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100多年前一个德国人的“发明”,他的名字叫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的中国缘
距今大约170年前,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近代史就此发端。1854年,日本也被迫打开国门,与美国签订贸易协议。不久,英、俄、荷等国援例而至,也跟日本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
当时的普鲁士政府坐不住了。他们于1860年派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外交使团前往东亚,意欲与中国、日本、泰国等建立外交关系,缔结商约。这个配备了三艘军舰的外交使团实际上混杂着帝国赋予的外交和经济表象之外的各种使命。其中一项,即是效仿英国成例,在中国获得一块类似香港的商港和海军锚地。使团中,一位年仅27岁的地理学者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接受了秘密勘测选址的任务。
李希霍芬于1833年在卡尔斯鲁厄出生。自幼就对地质学着迷的他毕业于柏林大学的地质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渴望前往他认为极富探索价值的东亚。
1861年3月,普鲁士外交使团到达上海。当时正值英法联军入侵之后和太平天国运动兴盛之时,使团成员活动受到限制。同年9月,归国途中,李希霍芬等乘坐一艘军舰先行离去,对中国台湾、菲律宾、苏门答腊和爪哇进行考察。这一趟东方异国之旅,让眼界大开的李希霍芬萌发了对中国大陆的强烈兴趣。
1862年,作好了充分准备的李希霍芬试图由南亚迂回进入中国大陆,可原先承诺资助他的汉堡银行家突然变卦毁约,他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乘船横穿太平洋到了北美。
1862年至1868年间,李希霍芬在加利福尼亚从事地理学考察、研究,他对当地采矿业的研究成果,竟带来了两个意外的惊喜:一是间接导致了美国西部的“淘金热”,并使他在同行和投资者中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二是加利福尼亚的银行家们慧眼识珠,表示愿意资助这个“能猜透西部秘密的普鲁士人”,开展一项旨在发现商业机会的对华考察活动。
这真是瞌睡遇上了枕头,李希霍芬大喜过望。他很早就意识到中国“具有巨大的科学考察价值”,还认定“对它的考察有望在学术上和现实中获取广泛的成就,考察中国任务巨大,但我决定为之奋斗人生中最重要的几年”。
按照约定,由加利福尼亚银行资助李希霍芬的中国之行。从上海登岸后,上海欧美商会将给他提供旅华4年的经费,条件是:他必须把从考察地区获取的地理和地质资料,以及物产、人口、交通、风土人情等社会经济概况,用英文及时向商会作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