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寒林归鸦图》,南宋画家所画】
为什么艺人称“梨园子弟”?
唐朝的时候,长安有一座梨园,本来只是一个果木园,其中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专供皇帝、后妃、皇亲国戚们宴饮游乐的场所。由于唐玄宗爱好歌舞,亲自选了三百名歌舞艺人,调入梨园进行训练和辅导,把这些人成为“梨园弟子”。从此,“梨园”就成了戏曲界的代称,而“梨园弟子”也成为戏曲、歌舞艺人的通称。
【梨园弟子——由来】
戏剧界雅称梨园,演员称梨园子弟,这是来自唐代的典故。说起缘由,得从教坊和唐玄宗说起。唐代设教坊,为全国最高的培养宫庭音乐人才的机构,全国各地都有,在这里集中了全国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唐代流行法曲,所谓法曲,实际上就是今天大型歌舞的雏型。唐代法曲不管有歌唱,还有舞蹈,全是用器乐现场伴奏,且阵容庞大,有几百人之众。这样高难度的音乐表演不是一般艺术团体就能胜任的。唐玄宗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他不满足当时的乐工,于是自己亲自培养乐工。梨园便是唐玄宗培养乐工的地方。
梨园因设在当时长安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皇帝梨园弟子。” 梨园弟子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的,有几百人之众,可谓阵容庞大,由唐玄宗亲自组织排练。公元714年设“梨园亭”供乐工演奏乐曲,宫女习舞演唱,有会昌殿为唐玄宗亲自教习之所。梨园包括男艺人三百人,女艺人几百人。男艺人是从坐部伎子弟中选出来,其教练地点是在长安西北禁苑里面的的梨园;女艺人是从宫女中挑选出来的,其教练地点是在宜春北院。可见唐玄宗教习的其实全是男弟子,又以器乐人才居多。唐玄宗的音乐才能是相当高的,他从小就跟宫庭乐师学艺,能演唱、演奏、作曲,他创作的法曲《霓裳羽衣舞》流传至今。男女艺人分头练好之后就要合演,“这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帝必觉而正之”,几百人的表演里,唐玄宗能辨出谁对谁错,可见其音乐造诣之深。梨园子弟实际上全是皇帝的音乐学生,全是技艺超群的音乐人。
唐玄宗的梨园弟子每年一考核,不合格的弟子就会被辞退,也有因为年龄大而辞退的,梨园绝没有滥竽充数之人在里面,这大大地保证了梨园子弟技艺超群的权威。这些职业乐工后来有的流落民间,又极大地带动了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唐代的音乐艺术发展到了中国封建皇朝的最高峰,就连后世的宋元明清都自叹不如,领先于世界。据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教于梨园。”法曲发展为歌舞,歌舞又发展为戏剧。戏剧常托古喻今,也是因为本来是做给皇帝看的。梨园,实际上是中国第一座国立戏曲学校,梨园,也就成了后世演艺界的代称。
因唐玄宗善用羯鼓指挥乐队,后戏曲仍以司鼓板为乐队指挥,尊称打鼓佬,为戏曲伴奏乐队的主心骨,其它人都要以他的节奏为准,沿用至今。现在位于舞台九龙口,常供奉戏曲之神,祈求保佑戏班平安,实际上戏曲之神就是唐玄宗。唐玄宗时代乃是戏曲人才的黄金时代,为了得到庇护,戏剧人甚至自称梨园子弟,意思是“皇帝的人”;还有另一意思,那就是技艺超群!
【梨园弟子——学艺生活】
自从唐玄宗在西京长安、东都洛阳设“梨园”,调教歌舞百戏艺人,人们便把戏曲界称作梨园,把戏曲艺人称作梨园弟子。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戏曲是主要艺术形式,梨园弟子也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苦辣酸甜,他们的生活和习惯,有许多已成为历史,很少为现代青年所了解。
旧时学戏的大多是贫家子女,一般十岁左右开始学艺。或进窝班或随戏班。拜师学艺先请客送礼,找担保人,并立合同书,合同书上写明,徒弟“车轧、马踢、投河、奔井”,老师概不负责,三年内任打任骂,一切收入归老师。三年满后,对老师还得生养死葬。见老师先下跪请安,给老师倒便盆、抻床叠被,端饭端菜,老师吃过,徒弟才能吃些残羹剩菜,天热给老师打扇,晚上揉背捏腿,老师遂意,伸手便打,徒弟不能哭泣。徒弟学艺练功很严格,清早起来先喊嗓,然后拿大顶,燃一支香,香燃不完,不能下来。
学徒在演出时或生活中有所闪失,便被打骂,或罚跪,或打屁股,用二尺长二寸宽的木板,或用白蜡杆,专打后大腿处,一杆下去一道血痕。学徒多时,常将平时失误记帐,集中起将所有徒弟挨个儿打,叫作打“满堂红”。故住庙时徒弟先看庙高不高,庙高了白蜡杆扬得高,挨打就挨得重。
老师往往保守,不肯轻易传艺。当时师徒都无文化,学戏不只练功,更重要的是传戏词,学唱腔。徒弟须趁老师高兴,才敢求老师教几句。跟班唱戏时,学徒争着穿兵打旗,站在舞台上心中默记,或扒着幕沿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