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中华传统国学】
【立身国学教育网】(专稿 文/杜拴长)
一、什么是国学
1、国学释义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原指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
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学”、“庐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首次使用了“国学”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宋代书院兴盛,涌现出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睢阳和岳麓四大书院。由此来看,“庐山国学”实际上是一所既藏书又讲学的“学馆”,亦即后来的“书院”。在当时的境域下,所藏之书和所讲之学,自然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从宋代四大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可见此时“国学”这一概念的使用,与“国医”是一样的。但是,真正把“国学”同诸多“外学”相提并论,即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
19世纪末,面对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中国学界从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识本国文化。梁启超、黄遵宪、邓实、黄节等人,发出了提倡“国粹”、“国学”的呼声,从此“国学”一词在近现代流行开来。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中国学界把中国的“六艺五术”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国学本为中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国学则兴起于20世纪初,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始盛;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五术六艺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针对在当前国际社会上,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的历史时代之际,把国学称谓“华学(ChinaStudies)”,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黄帝、蚩尤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为中国之“国学”。 一切反对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论和舆论,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践踏,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论,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
就国内而言,清末民初,学界对“国学”的释义争议很大,大致有以下几种:
(1)“国学”即“中学”。这一释义与清朝大员、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等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关。
( 2)“国学”即“国粹”。把“国学”与“国粹”等同,要么名不副实,要么等于把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以外的内容排斥在外,又因人们对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之理解不尽相同,自然就很难使“国学”的内容及其解释规范化。而在实际操作上,这样的释义也行不通。
(3)“国学”即“国故”。这一释义,是针对“国粹”一说太笼统,又鉴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并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这种提法曾经被当时许多著名学者所认可。“五四运动”时期的“旧派”、“新派”“国学”家们,几乎都使用过“国故”一词。
(4)“国学”即中国固有之学,系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亦即“中国学”。这一释义,是针对“外国学”而言的。这一释义,起初当以章太炎和邓实等表述得比较明确。章太炎在旅居日本主编《民报》时,曾举办“国学讲习会”、“国学振兴社”,并为设在上海的“国学保存会”机关报《国粹学报》撰文。
可见,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并把“国学”之兴亡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了。既然“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而中国是个有诸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那么,把“一国固有之学”理解为“中华民族固有之学”,似更妥帖。
“国学即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一释义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坚守,成为“国学”的通常定义。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国学”一词的解释就是沿用了这样的定义:“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这可以说是自清末民国初至今,一直沿用下来的比较通用的定义。
综上所述,“国学”是“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的国内简称,是研究中国即中华民族之传统学术文化之源流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的科学。换言之,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天年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括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而言之,国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画、医药、戏曲等等。
2、国学分类
最初,《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第一部分: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书、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大六艺,就是六经。任何时候,经总是排在首位的。这就是中国的精神,是国学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东西。第二部分:诸子百家。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 第三部分:诗赋。诗和赋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汉书·艺文志》里有《诗赋律》。 第四部分:兵书。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术数和方技被看做是实用理性的。第五部分:术数。譬如作为占筮的《周易》。第六部分:方技。医术就是方技。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中华国学,其宗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乃“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
国学 - 具体分类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论语》、《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中庸》、《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尔雅》、《孟子》、《大学》。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心经》、《四十二章经》、《鬼谷子》、《六祖坛经》、《世说新语》、《茶经》、《颜氏家训》等等。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二十四诗品》、《古文观止》、《绝妙好词》、《人间词话》、《诗品》等等。
蒙学,包括《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弟子规》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所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在不断的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国学源远流长,千年沉淀以形成“经、史、子、集”四部,可谓恢弘壮阔、蔚为大观。国学不仅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中华国运日渐昌隆,国学的价值正走向回归。国学的精髓在原典、在先秦子百家之思想,尤其是儒家,开创了中华民族的道统,滋养了国学的千年发展。
二、学习国学的重要性
首先,学习国学,是历史发展的的必然需要。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源远而流长,博大而深邃,它凝结了先哲圣贤们优秀的、具有恒久普世价值的思想智慧,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本应作为我们的血脉,生生不息。永世流传。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它曾经被堵死过,中断过。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焚书坑儒”是对中华文化的第一次公开性的大毁坏,大摧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开端。清代的“文字狱”,钳制了中国人的思想,使天下学人沉溺于古文字堆里,大搞文字游戏,传统文化又一次被毁弃。从一定意义上讲,明清落后于世,与践踏中华文化是分不开的。20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并驾齐驱,一些激进主义者高喊着“打倒打倒”、“拿来拿来”,把国学无情的抛弃,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了出去,把老祖宗孔子、儒学、东方的“黄色文明”等通通视为渣滓、糟粕。“打倒孔家店,废除文言文”成了那一时代的口号和要求,以白话代替文言,割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把“四书五经”、“忠孝廉耻”、“三纲五常”视为毒草,予以否定,“程朱理学”成了封建礼教,被批得体无完肤,骂得一无是处。从20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里,先后有过一百多年时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否定。这期间,虽然有一些远见卓识者,如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胡适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这些声音终被“全面批判”“全盘西化”的风潮所掩没。国学一度被严重曲解和轻视,以致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断裂,大摧残。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我们中国人还是没有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连仅存的一点点国学遗产也视为抛弃之对象。在全面批判全盘西化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走向西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浩劫,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更是登峰造极,国学因破除四旧而再遭涂炭。回顾过去,国学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国学的遭遇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吸纳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思想的同时,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我们打开了“窗户”,西方的没落文化、腐朽思想也着实蒙蔽了有些人的眼睛。面对新旧时代的变迁,一些“西化论”者,以为传统道德已经过时了,通通应该抛弃,仍主张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许多人充满迷惘、惶惑和挣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甚嚣尘上。一些人精神出现危机,没有了道德信仰,失去了人生目标;更有一些人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诚信缺失,道德沦丧,良知泯灭,坑害拐骗,甚至践踏生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尤为叫人震惊和痛心的是当下一些青少年沉湎于网络,以手机为生活的全部,他们目无尊长,唯我独尊,为所欲为,在他们身上传统的道德几乎丧失殆尽,他们几乎成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不可救药的被人称之为“垮掉的一代”。救救我们的下一代,使其精神不在“缺钙”,成了有识之士共同的呐喊。
历史的教训是多么的深刻,现实问题是何等的严重。我国的学校教育改革可谓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有几家学校开设“儒家经典” ?试看,我国的大中小学生都在忙些什么?英语热过了头,语文变成了条分缕析的解析。世人乱改成语成了时髦,网络语言充斥天下。试问,今人有几人读过且能背诵“四书五经”﹖我们的60后,70后又有多少个“国学大师” ?要改变这种现状,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我们汲取国学精髓的营养,到中华传统文化里寻找出路。而今走向富强的中国人终于猛醒,保护和振兴国学已逐渐成为国民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普通百姓,正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各国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事实上,西方之所以能够迅速成为现代化强国,没有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不可能的。不用说我们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等对西方殖民拓展和现代科技文化教育的深刻影响,单就思想层面,中国文化对于西方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正如日本著名学者福山先生指出的那样,“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各个阶段,都为人类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贡献”。
其次,学习国学是坚守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价值的需要。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知识共同体,融汇着中华数千年的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族群民俗,蕴藏着国魂、国脉、国宝、国本,是中国人的尊严所在,根基所在,是以原创性的智慧与世界进行平等对话的源泉所在。国学是中国人的性命之学。只有使我们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代代相传,才能使我们的民族不变种、不变心、不变色、不变样,永远保持共有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之用,乃是“无用之大用”大在可以丰富、美化、锤炼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人生智慧和审美趣味,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民族凝聚力。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更是一语中的“我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兴灭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们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血脉,断绝这一血脉,中国人就不能成为中国人了。因此,国学的当代价值,应该成为我们文化创造的主心骨,文化对话的身份证,文化旅行的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国学对现代化的今天有着极其珍贵的作用。我们的民族经过对国学的否定和抛弃,经过全盘西化,在21世纪蓦然回首,发现许多问题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方科技所能解决的。西方社会正进入了“后现代化”阶段,西方人也纷纷从东方文化中寻找解救现代文明诸多问题难题的资源,他们发现东方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系统思想才是治本的良药。这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国学的巨大价值。人类面对的环境与生态的问题,种族冲突问题,国际恐怖主义,贫穷与战争,疾病与健康等等,中华文化给出了处方。
第三,学习国学是当代社会古为今用的现实需要。
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许多人面对新旧的变迁,充满迷惘、惶惑、浮躁。精神层面的“危机”,促使人们到传统文化里寻找慰藉和共识。近百年来,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遭到了不程度的破会,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诚信危机,又比如孝的问题。当今中国文化真空般的现状是:物欲横流,道德水平低下,一些人精神出现危机。我们这个有着伟大文化和道统的国度,这个向世界贡献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李白、杜甫、曹雪芹等无数杰出人物的国家和民族,经过对国学的否定和抛弃,眼下出现了文化相对贫瘠的文化断层和精神“缺钙”现象!我们国民的精神空虚正需要补充国学的精髓。国学是中国人精神的命根子。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恰恰能够找到精神层面危机的补救措施,能够找到人们需要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支柱。从老夫子到孙中山,中国传统有许多珍品,有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集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都对当今的社会起着积极作用。家国思想、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反思精神、实践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等等,这些传统思想文化资源,都对我们的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学习研究国学,弘扬国学精神,不仅会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会有效地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
三、学习国学的方法
1、以“四书五经”为重点,学习做到循序渐进。
中华国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所以学习国学应以先秦诸子的经典、“四书五经”为重点,特别是几千年来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儒家和道家学说。此外,我们还可以学习法家和兵家,因为法家的智慧是领导智慧,能够提供我们的管理能力;兵家智慧是关于竞争的智慧,对于生活在竞争时代的我们有极大的帮助。
自汉至清两千年,《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记录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即“仁”、“礼”、“义”、“智”、“信”与“温”、“良”、“恭”、“俭”、“让”。也就是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儒家学说是修身养性的金科玉律,儒君雅士的行为准则,是中华文化的源泉,文明智慧的结晶。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史,孔子站在它的中间点上。孔子之前的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孔子之后的中国文化,赖孔子二而开。儒家思想是真正傲视百代的大智慧,它表现出刚毅、正大、笃实、平易的宝贵精神气质。不了解儒家精神,就不能透彻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內核,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的文化生命和精神源泉。
道家是老子创立的学说,道家的智慧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聪明的谋略。老子是第一个将宇宙观与政治观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哲学大师。道家智慧最鲜明的体现就在于对人世间一系列利害转换关系的深刻洞察。道家站在人生的边缘,带着超越的眼光审视人生现实的荒谬与矛盾,批判人类自身理智的浅薄与愚蠢,以“道”的观点来看世界,承认万物存在的合理性,防止人类理智的狂妄。
综上,学习国学一要很好地了解国学基本知识,熟悉国学涵盖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古代主要流派的特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整体上把握国学的内涵和脉络。二要掌握主要思想观点。了解国学涉及的重点概念,熟悉国学典籍中的千古名句,梳理其主要思想观点,融会贯通地理解国学精神。
2、取其精华,学以致用。
我们学习国学必须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儒学,但不能迂腐;学习道家,但不能消极;学习法家,但不能刻薄冷酷;学习兵家,但不能阴险狡诈。我们学习国学,不是为了追风赶潮,也不是为了武装嘴巴,在别人面前以能说几句《论语》、《老子》,最终目的还是修身励志,滋养人生。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以渴求知识的满腔热忱,阔步走进国学的殿堂,去领略国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奥妙,用国学精神洗涤我们的心灵,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我们的精气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