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禅林宝训之至公为心】
灵源禅师说:要做一个好住持,应该以众人的心为自己的心,不可以另怀私心。以众人的耳目为自己的耳目,没必要私用耳目。能够这样的大公无私,才能通达众人的志趣,完全理解众人的心情。因为用众人的心为自己的心,那么我的好恶,也就是众人的好恶。所以,即使是我所喜好的也不致于偏邪,我所厌恶的也不致于不合情理。又何必私托腹心,甘心忍受所托的人那种谄上欺下的媚态呢?既然能够用众人的耳目为自己的耳目,那么,我就可以集众人的聪明成为我的聪明,所以便没有我看不清的事物和听不到的消息。又何必还要私托耳目,
难道一定要听从那些亲信的蒙蔽和蛊惑才放心吗?
当然,也有一些有才德、有声望的住持,也会采用这种布腹心托耳目的做法。但他的目的是想从平时众人的议论中来认识自己某些未曾留意的过失,以便改正。希望能够尽量做到使大众满意。这其中并没有任何偏私的意图,所以众人对他无不归心叹服。因此他的道德仁义能够流传到远近各地,备受人们敬仰,这是理所当然会有这样的荣誉。而那些不长进的愚人,平时专门打歪主意寻求他人的过失,凡事不顾全大众的愿望,完全偏向于私心意图,所以众人对他无不离心。而他的恶名以及险诈不正的行为也会传播到远近各地,受到众人的鄙夷,这也是理所当然会有这样的结果。由此可知,身为住持,能够与大众同心同德,可以称得上是贤哲之士。如果与大众离心离德,那只能算是庸俗之辈了。大概布腹心托耳目的用意不一样,而造成善恶成败的结局,相对竟有如此的差别。这岂不是全因求人过和求己过的相异,任用人有为公和为私的不同,而产生出来的结果吗?
【立身国学语】此篇教住持应以至公为心,不可偏徇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