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诗话—习近平讲话引用中华古语名句完全读本》23
【恻隐之心,同情有之】(原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典出】战国·孟子《孟子·告子篇·公都章》
【文稿摘要】人没有压力不行。王进喜就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我们承认闽东穷,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和复杂,进而穷则思变,知难而进——这种“穷”的压力还是有益的。但光有压力不行,如果人们只看到穷,但不是历史地看,发展地看,就很容易失去自信心,白暴自弃,也很容易让外面的人动起异样的“侧隐之心”:同情有之,望而却步有之,看不上眼也有之。——这样的压力就是压向了事物的反面。所以。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
【刊文背景】(1990年1月,《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
【典出原文】《孟子·告子篇·公都章》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典出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孟子最伟大的地方,便是主张“性善说”,全面阐发孔子论仁的精义。《孟子》七篇中,处处强调“仁”字。其保持先觉之志、养浩然之气,辨义利,别王霸,主张民贵君轻之说,强调养民教民之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