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相和歌·却东西门行(魏晋乐)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隹 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岗。
孤死归首丘,故乡安可望。
说明:曹操享年六十六岁。自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组兵五千讨董卓起直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去世止,也就是说从他三十三岁起一直到六十六岁时的生命结束,过了整整三十三年的军旅生活。在这三十三年中,南征北战,东闯西杀,出生入死,枕戈宿露,为平叛乱,呕心沥血。诸史家却不见谅,毁谤无休。千百年来,尚持正者,唯一王夫之耳。诸论家之不公,令后学者寒心。此诗究作于何时,考证实难。
然详析诗意,合参史籍,疑此诗作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十一月征张鲁之后。此年七月曹操彻底平息了西北的马超、韩遂叛乱之后,带兵亲赴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白马河入汉水处。为汉中盆地西边门户,当川陕交通要冲),张鲁使其弟张卫据守此关。曹操用计遣将解剽、高祚率军自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险阻,夜袭斩将突入,张鲁溃奔巴中,曹操兵进南郑(今南郑。在陕西省西南部,汉江上游)。巴汉皆降。十一月张鲁遂平。此时刘备正致力于经营益州(今四川)。曹操已据汉中,控扼刘备势力北展。此时司马懿建议曹操:刘备诈胜刘璋,蜀人未服,现与孙权相持荆州,我宜乘势出兵,蜀必瓦解;主簿刘晔亦劝曹操“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部,十并其八,威震天子,势惕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曹操不从,于是留督护将军夏侯渊屯守汉中,并加封其为征西将军。曹操率部还邺。久征在外,欲罢不能,忍痛撤军。这首诗就反映了曹操未能乘势攻蜀而回兵的复杂矛盾心情。
简注:①却东西门行:本篇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余冠英注为“乐府有《东门行》、《西门行》,又有《东西门行》。《东西门行》大约是合并《东门行》和《西门行》的调子。曹操此题作《却东西门行》。后来陆机又有《顺东西门行》,‘却’和‘顺’有人以为是倒唱和顺唱之别。这些都是乐调的变化。”
②鸿雁出塞北:鸿雁,鸟名,是家鹅的原祖。雄鸟体长达82厘米,雌较小。栖息河川沼泽地带,偶见于树林。主食植物。分布于原苏联西北利亚到堪察加。于我国境内在东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一带繁殖,在长江下游及稍南地区越冬。迁徙时经华北和东北中部大平原及西北。又为《诗·小雅》篇名,其诗序说是赞美周宣王能安集离散的万民,使得其所。曹操在此用“鸿雁”一词,其意有双重成份,入秋用兵西塞,见鸿雁渐趋南归,看到此鸟春去秋来,累飞万里,艰辛觅食,终无定踪,旋思部下跟自己长年在外征战,风餐露宿,备受苦煎,又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疲备奔迁,天下虽广,几无宁处,死露白骨而无葬所,与频迁之鸿雁又有何异!塞北,一名塞外。旧时指外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部及河北省外长城以北等地。这句是说鸿雁为觅食生存在艰险之地飞劳不休。
③乃在无人乡:无人乡,并非旷野意,意实为千里无人烟。喻遭战乱的百姓,野奔逃向荒无人烟之处。
④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喻百姓携家远避,常常是成群结队而背井离乡。
⑤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喻逃难人如鸿雁,到那里都生活无靠,难以安身。
⑥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转蓬,蓬草随风飘转。《后汉书·舆服志》“上古圣人见转蓬,始知为轮。”比喻行踪无定或身世飘零。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杜甫《客亭》诗“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蓬。”“转蓬”在这里与“鸿雁”同意。这两句是说逃难的人群,远离故土,象蓬草一样被风吹得毫无自主的四处飘荡。转蓬比鸿雁之喻其意更深一层。因为鸿雁有时也可飞回原处,可转蓬不由自主飘荡随风,根本不可能回到故土。
⑦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这两句是说流离失所的人们就象已经断了根的转蓬,几乎再没有回到故土而叶落归根的可能,更多的可能是抛尸荒野。暗喻战乱频仍,长年不休,逃难的人群几乎熬不到太平年月。
⑧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可是征夫为什么也要人不卸甲,马不卸鞍而驱驰四方呢!
⑨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冉冉,即渐渐意。花甲过后,渐迈古稀,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老,在此有转眼就进入七十老境了。又屈原有“老冉冉将其至兮”句。此意亦同。我自己作为一名老兵,何时才能远离疆场而告老还乡安享天伦之乐呢!
(10)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岗:《易·乾·九四》“或跃在渊,无咎”。神龙隐藏于深渊之中,总想伺机跃作飞龙。而飞龙位在九五,故人称九五为至尊,至尊之位即皇帝位是。藏深渊之神龙危险性大而不易发现,步高冈之猛兽虽贪狠而易猎。
(11)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望:传《礼记·檀弓》有“古人之有言曰‘孤死正丘首,’仁也。”后人疏注说“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向此丘。”亦见《淮南子·说林》与《楚辞·哀郢》。这两句是说野狐死时头的枕向还要选择一个朝着曾经出生自己的方位,可是这些老兵征夫死时大概只能朝故乡望一望了。喻战乱仍然长久,这些长年征战在外的将士一把老骨头可能安葬不到自己的家乡了,实际意味着连祭祀宗庙的机会都几乎没有。
释义:这首诗的要义归结点在最后四句。特别是“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二句,大有深意。曹操在剿平汉中张鲁后,司马懿和刘晔皆劝曹操借北征横扫之威乘势剿灭立足未稳西蜀刘备,必能克获。曹操竟未纳,仅留夏侯渊、张合阝 所部屯守汉中,而他自己带部队回邺。诸将及司马懿、刘晔等亦未询何因。但稍后刘备谋士法正献策刘备说“曹操打败张鲁,占据汉中。不乘势攻取巴蜀,只留夏侯渊、张合阝 屯守,自己引军北还,这不是他智谋不足,力量不够,而是由于内部不稳,后方不安定的缘故。以夏侯渊和张合阝 的才干,不如我们的将帅,如果出兵征讨,必能取胜。……这是很好的机会,千万不可错过。”刘备接受了法正建议。果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一战而夺汉中。夏侯渊被刘备部将黄忠所杀。刘备预先推断说,夏侯渊败绩,曹操必亲来争锋。未出刘备所料,曹操果再赴汉中攻打刘备。行前曹操曾问刘晔“今尚可击否?”刘晔回答“今已小定(意谓刘备已基本上控制住了汉中的局势),未可击也。”曹操亦未采纳。终于相持两月,不果而回。曹操当初未予采纳司马懿、刘晔建议乘势进取西蜀之谋的根本原因,法正对刘备的分析是一语中的的。即“这不是智谋不足,力量不够,而是由于内部不稳,后方不安定的缘故。”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一谓“(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汉太医令吉平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之。”又据裴松之引《三辅决录注》谓“时有金北金祎,字德礻韦 ,自以世为汉臣,自日磾讨莽何罗,忠诚显著,名节累叶。睹汉祚将移,谓可季兴,乃喟然发愤,遂与耿纪、韦晃、吉平,平子邈、邈弟穆等结谋。纪字季行,少有美名,为丞相掾,王甚敬异之,迁侍中,守少府。邈字文然,穆字思然,以礻韦 慷慨有日石单 之风,又与王必善,因以间之,若杀必,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时关羽强盛而王在邺,留必典兵督许中事,文然等率杂人及家僮千余人夜烧门攻必,礻韦 遣人为内应,射必中肩,必不知攻者为谁,以素与礻韦 善,走投礻韦 ,夜唤德礻韦 ,家不知是必,谓为文然等,错应曰‘王长史已死乎?卿曹事应矣。’必乃更他路奔。”《三国志》所载的建安二十三(公元218年)正月的反事及裴松之引注中的事是一回事。这就是法正给刘备分析曹操不乘胜取蜀而回撤的深层原因。曹操在诗中提到的“神龙藏深泉”可能指的就是金礻韦 、吉平、吉邈、耿纪、韦晃等密谋“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等反事。而“猛兽步高冈”则指的就是刘备部将关羽。关羽时为“前将军、假节钺”。当刘备一面亲 取汉中时,一面又命守樊城的关羽相机进攻曹仁。关羽利用汉水泛滥之际大败曹将于禁七军于樊(今湖北襄樊市樊城)。《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放水淹七军》故事就据此演义而来。这也是金礻韦 等谋反时提到的“时关羽强盛”意。金礻韦 等策划的“欲挟天子以攻魏(指魏王曹操),南援刘备。时关羽强盛”之反谋,对曹操来说比乘势取西蜀其意义就更大了。这就是诗中“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所指的深层内涵。这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军事机秘,而更重大的是关于政权安危,所以当部僚建议嘉谋而不纳,并隐而不言其由。其实也未必能瞒得了司马懿、刘晔他们。但也反映出了魏蜀战略力量的变化对比,以至于曹操一度想迁都黄河之北以避关羽兵锋。不难看出西蜀迅速壮大对曹操的威胁。
是故曹操才发出了“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望”的感叹。他征战多年,许多老将战死沙场,无数征夫死不还尸。乱氛愈烈,太平无期,而自己已入老境,连遥望一下自己故乡的喘息机会都没有。反映出了他渴望国家早日太平的迫切心情,同时也流露出了他一定要翦灭一切豺狼,不惜牺牲自己的坚强决心。另外,这首诗也曲折地反映了曹操对那些为尽忠王事而辛劳不休的人们的理解,甚至是对他们的精神鼓舞。此诗首句“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之“鸿雁”并非只指鸿雁,南征北战不休的征夫和背井离乡而无所依赖的流民可以用许多事物来比喻,而曹操却偏用“鸿雁”喻之,亦别有用心。
《诗·小雅·鸿雁》篇,金启华认为是“服役人悲叹自己的辛劳,虽然筑起高墙,但自己是无处安身。”然《鸿雁》篇本意是表达了跟随周宣王平淮夷、徐戎、犭严狁之叛吃尽苦头却并不被人理解的委屈心情。曹操用以为喻也间接隐含的流露了同样的心态,为平叛他耗尽心血,而孙权、刘备却辱骂自己为汉贼,部下士兵因受不了诸多辛苦时有逃亡。而他自己到底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国家的安宁和黎庶百姓过上太平乐年的日子。我不正在效法周宣王吗?则“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望”,难道一定要马革裹尸还吗?曹操此诗从困难的方面预示了艰难的平叛征程还很长,是为正义的事业而付出辛劳。
但时任侍中的王粲有一首五言体的《从军行》诗,从瞻望未来必然实现平叛大业的光明方面,正面讴歌了曹操的这次剿灭西北马超、韩遂、宋建、诸巴七姓以及张鲁的军事行动。其诗为“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赫怒振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陈赏越山岳,酒肉逾川坻。军中多饶饫,人马皆溢肥。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拓土三千里,往返速如飞。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尽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犁。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王粲其诗意味深长,枭雄竞逐,鹿死谁手,非慧眼不能识,天下士人纷纷择木而栖。军旅生涯苦乐并从,但要选中一个能够带来光明前途的统帅才值得效力,即首先要谨慎“择木”。他很明了的提出“但问所从谁”的问题。王粲有奇才,在刘表手下十五年却一无所施。归曹操后颇受重用。从军南北征讨,见曹操的正义军事行动常不被人们正确理解,特作《从军行》之诗五首,以赞美讴歌曹操苦心从事的平叛大业。并婉转地批评了那些天下未宁,却欲图苟安人们的消积情绪。这也是曹操“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望”结句的寓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