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相和歌·善哉行(其二)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
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者见 。
我愿与天穷,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
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
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说明:曹操此诗应与《善哉行·古公亶父》约为同时之作,实为姊妹篇。意义更有递进。《古公亶父》讲述了周文齐桓王霸大业之所以兴。而此篇《自惜身薄祜》,告诫人要释衔如雨,暗示子弟如胸怀光明,将有所成。寄厚望于子孙而心系于周文,欲成就始皇大业。可以说此诗是《述志令》之缩写。
简注:①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薄祜,薄即薄命,谓命运不好,旧时常用以形容女子的痛苦遭遇。洪希文《书美人图》诗“可怜前代汗青史,薄命佳人类如此。”祜,福。《诗·小雅·信南山》“受天之祜。”夙,即夙昔,往日意。或旧时。罹,遭遇不幸的事。《书·汤诰》“罹其凶害。”又忧愁苦难,《诗·王风·兔爰》“逢此百罹。”毛传“罹,忧也。”曹操此二句谓自己福薄命浅,自幼孤苦,被人轻蔑。曹操父曹嵩,为黄门宦官中常侍大长秋曹腾之养子。故曹操政敌皆常藉此辱贱曹操。
②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三徙教,此即孟母三迁故事。孟子幼年因住处靠近墓地,游嬉时“为墓间之事”,孟母遂迁到街市附近,又学“为贾人街卖之事”,再迁到学宫旁,“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赵岐《孟子题辞》“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又《三字经》谓“昔孟母,择邻处”。相传孟子母亲为了替孟子找一个好的教养环境,曾三迁其居。何晏《景福殿赋》“伟孟母之择邻”。又《三字经》“子不学,断机杼”即“断织”故事: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过庭:《论语·季氏》“鲤趋而过庭。”“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后因以“过庭”指受教于父亲 。《后汉书·李鹰传》“久废过庭,不闻善诱。”曹操此二句诗,意为他自己从小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③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穷,即穷困贫乏,穷如抽裂,形容困窘貌。怙,依靠,凭恃。《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此二句是说在穷困窘迫的境遇中,自己思考所能凭藉的依靠。
④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一介匹夫,匹夫不可夺志。当此之时,怎能有所作为。
⑤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守穷与送穷相对。唐·韩愈有《送穷文》。李翘注“予尝见《文宗备问》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自尔相承送之。’”又唐·韩愈《送穷文》谓“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不忍害伤;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摘块杳微,高挹群言,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只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形殊,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置我仇冤。”曹操此二句意谓运蹇命乖,徒长叹唏嘘而已。
⑥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者见 :《易·萃》“上九,及赍资涕氵夷 ,无咎。”又《易·离卦》“六五,出涕沱若,戚差若。吉。”曹操此二句意谓泪水涟涟,生活凄苦之状令人悲不忍睹。
⑦我愿与天穷,琅邪倾侧左:天穷《公羊传》载孔丘闻获麟,“反袂拭面,涕沾泡。曰‘吾道穷矣。’”琅邪,即琅邪台。这里指秦始皇《琅邪台立石刻文》。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南登琅邪。复十二岁,作琅邪台,(在今山东省胶南县南境琅邪山上。面临黄海,下有港湾。)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谓“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又谓“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曹操此二句意谓,他虽然困顿,乃时运未济,不怨天怨地。但穷则思变,不灭惊天骇地之志。流露了他兼济天下的决心。可参作者《观沧海》篇。
⑧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楚,清晰齐整貌。如一清二楚。《诗·小雅·宾之初筵》“笾豆有楚。”毛传,楚,列貌。曹操此二句意为,他渴望为国尽忠效力,期盼天下事有条不紊,各正其位,结束纷乱。
⑨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快人,豪爽的人。如快人快语。《景德传灯录》卷六“道明禅师快马一鞭,快人一言。”抱情,即抱负和激情。指怀抱的志愿,如抱负不凡。雅琥《上执政四十韵》诗“稻梁犹不足,抱负岂能伸。”激情也即情怀,心境心情,杜甫《北征诗》“老夫情怀恶,沤泄卧数日。”曹操此二句意为:我不为营营之私而叹,我怀有远大的抱负而充满激情,可是没处吐露啊,胸中块垒何以消。流露了未遇到知音的内心苦闷。曹操未达时曾问术士“我何许人也?”,术士答“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闻“奸雄”之说喜而不怒。时太尉乔玄亦有同论。故曹操展骥之后,路过乔玄墓时曾特设祭以吊。可见此二句是曹操在蹇困时未遇知音的慨叹。
⑩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显行,公开创业。也即为国家社稷效力。天教人,客观形势促成造就,使他能够干一凡大事业,在某种意义上讲,结果竟然初步有了头绪。这句是针对前面“我愿与天穷,琅邪倾侧左”而言的。秦始皇二十八年巡幸,曾刻石于琅邪谓“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否,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可见此诗应为曹操晚年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后的作品。
⑾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当曹操经过三十年艰苦卓绝的经营之后,使得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但这不是他的愿望,他的目标是削平群雄,志在一统。然而诸葛亮却凭人谋竟造三国鼎立之势,致曹操致力一统之志难酬。这就是“我愿何时随”的深意。“此叹亦难处”,这是无可奈何的感慨。
⑿今我将何照于光耀,释衔不如雨:如雨,比喻分散。王粲《赠蔡子笃》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曹操此二句意义甚深。概括地说,他总结了大业至今未能毕其功的原因,也就是说他今后要做的主要事情,就是要真正做到光明磊落,放弃一切恩怨,团结一切力量,化敌为友。曹操在这里实际曲折地忏悔了自己在创业过程中人为地所造成的损失。
释义:曹操究为何许人物,历史上无私评议者并非乏人。许负、应劭、乔玄皆以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郭嘉、贾讠羽 、荀彧辈皆以为“真我主也。”而李世民、吴竞竞 、司马光、范祖禹、张居正、乾隆辈多讳其说。自郭沫若翻案后,毛泽东颇赞其论。观曹操此诗乃可谓自写其真。窃以为先贤诸评诸讳皆多可取。然亦未能尽中其的。细品文字而观其行止,实高出诸评。唯毛泽东深体大味,但不深言而只赞郭说。“我愿与天穷,琅邪倾侧左”可谓天机尽露。然曲折隐晦,人不易识。观曹操行止,虽口赞文王而实效始皇,至于三皇五帝,实未入曹氏眼睑。盖尧舜事远,可慕而不可追。始皇事近,可效亦可法。东汉末季,十侍乱政,西邸鬻爵;又列肆后宫,边将鹰扬。致天下板荡。曹操孤贫有志,抱忧患心而深怀家国。报国无门,激情冲动。不虑己贫,却忧国危。竟萌效法始皇高志,故非庸者所能料也。曹操因何置琅邪刻文于左?其石刻文谓“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措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尔辟隐,专各肃庄,端真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砂,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致,无不臣者。功尽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玩味其辞,可窥曹操“琅邪倾侧左”之寓义了。他所说的“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者见 ”是针对不想寄人篱下,唯马首是瞻而言的。他终生奋斗而为之殚思竭虑的只有一个目标,即企盼“天下归心”,“以观沧海”。然三分天下仅得其二,犹未归心,竟先临碣石歌以咏志。其城府之浅足遗秦皇笑。超秦皇之贪残,乏秦皇之智勇。唯阿房与铜雀之迹实无异也。惜曹操尽平生之力终未毕其功。知“吾为周文王矣”乃无奈之辞耳。曹操此诗自概生平。不藉祖宗,痴心奋斗。由贫入富,化贱为贵,从奴隶到将军,实践了壮心不已的造命哲学。觉察并真诚忏悔了自己未毕其功的深层原因,告诫继承者务必释衔如雨,方可化敌为友而造就大业。并明确自己认识这样,才是自己真正的放光之处。果如此,可谓“善哉行”。
详玩琅邪刻文,竟多佛语,令人惊异。《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五浊恶世第三十五”、“如贫得宝第三十七”、又《菩萨修持第三十一》,“寿乐无极第三十二”及“劝谕策进第三十三”等。核对琅邪刻文去比照《无量寿经》诸条,多惊人相似。实非偶然。正史虽说佛经自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始传入东土。但据《安土全书》之《阴骘文广义节录》谓“然历观记载,乃知西周之时,此间(指东土)已有佛法。”“至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而列子仲尼篇,说引孔子之言曰‘吾闻西方有大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其实秦穆公、秦始皇等都传曾亲见西方僧人。可见始皇琅邪刻文多有佛语,或早见佛经,特别是王郎 邪刻文,多有《无量寿经》语,故梅光羲曾谓此经东来最早。秦始皇李斯君臣或许将佛经化用在刻石文中。亦未可知。曹操置琅邪刻文于左,正说明他对自己将来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其目标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琅邪石刻上所描述的那种社会。即“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措必当,莫不如画。”“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敬,尽知法式。”
《佛说大乘无量奉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如贫得宝第三十七》谓“我哀汝等,苦心诲与,授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诫,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佛所行处,国邑丘聚,弥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晴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革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冤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今于此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本,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般泥洹,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勿得犯也。”细玩琅邪刻文实深含释迦牟尼教诫。观曹操此《善哉行》诗,就文字相来看,似乎说的仅为自己孤贫辛酸,其实说的是自己在建立理想之国过程中不得不忍气吞声的辛酸。他试图造就的理想之国,毫无疑义指的就是琅邪刻文中描述的那种国度。秦始皇当初也就是营造这种国度的伟大实践者。或许他曾受到了佛经的启发,也未敢断然否定。中国自夏启之后,非帝王者不敢言帝王志。曹操身为宰相,虽怀壮志,实未敢直言不讳,仅能以“琅邪”曲折而露。尽管如此,还需勉强配“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之说以弭谤。然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之讥终未能免。《善哉行》诗通篇亦体现了《易·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乾德精神。诵者宜勿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