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师者的力量】
今天是教师节,想起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作家余秋雨讲的:小学毕业后,他离开浙江余姚的小村,去上海读初一。由于语言隔阂,他几乎无法与周围人沟通,特别郁闷。上中学第一天,老师要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他红着脸,憋了好一会儿终于把满口的余姚话倾泻而出,全班都愣住了。这时候,老师“不知所措的眼光在厚厚的眼镜片后一闪,终于转化出和善的笑意,说了声‘很好,请坐。’”这句话,让同学们很是羡慕,也让他很自然地融入了班集体。
第二个故事,是我的学生讲的:小学毕业时,她从一所普通小学考到市重点初中,全家人都对她充满希望。这个学生在小学时英语学得很棒,只是发音不太标准。上中学第一天,英语老师兼班主任喊她起来读课文,她一开口,老师就笑了:“同学,你念的是哪国的英语啊?”同学们也跟着哄笑。她一下子蒙了。从此,她对英语充满了惧怕,成绩急转直下。初中毕业,她只考取了一所普通中专,后来发奋读书,通过成人高考才圆了大学梦。
这两个故事,时间、地点、人物、场景都很相像,但由于老师的临场处置不同,结果迥异。我猜想,对这样的“小事”,其他人也许很快就会忘记,家长大概也一直不知,但对两个孩子,它们却如此重要。时隔多年重提旧事,他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只是,当年的在场者早已各奔东西。
我听说这两个故事时,是在离开教师岗位好几年后。我一直想,如果早一点接触这样的案例、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也许可以在教书、育人上做得更好。可是,人生哪得回头路?在你浑然不觉的时候,也许已忽略了许多重要的事、造成了许多无心之失。正因如,我一直有个心愿:把这两个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他们意识到师者的力量——作为老师,一个哪怕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表情、言语或动作,有时也能影响学生的一生。为人师者,孰能不慎!
有人说:“教师的种籽撒在教室里,若干年后才会开花结果在社会。”信然!教师不是一个普通职业,也非一份寻常工作。许多事情,对教师来说也许只是几十分之一,对孩子和父母来说往往却是百分之百,并且结果不可逆转;面对同样一个孩子,一句“谬赞”也许可以托起一颗未来之星,一句“玩笑”却可以让他(她)多走许多弯路。教师之于学生,犹如父母之于孩子,关爱无止境,当然也无价。
最后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南京某知名中学,有个调皮的学生屡次严重违反校规,校方无奈,决定让他退学。有位年轻的女老师很不忍心,一边向领导求情,一边上门家访,经过反复努力,终于保下这名学生。在她的持续感化和督促下,该生“浪子回头”,后来考取了重点大学,成了一名很有建树的工程师,也遇见了人生的另一半。在婚礼上,他请老师当证婚人,并郑重地与来宾分享了这个故事,随后,全家人向老师敬鞠三躬。那一刻,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还有人,眼里噙满了泪。
这个故事,让我倍感光亮、温暖。我想说:“看,这就是师者的荣耀,这就是师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