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教育 > 思维的陷阱之科学哲学的看法
《马宏达:思维的陷阱》5科学哲学的看法
来源: 立身教育国学网    2024-09-30 11:20:25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图语:《天净沙·秋思》,体裁为元曲,元代杂剧家、散曲家马致远所作】。马宏达, 2014年3月2日上海恒南书院,南怀瑾老师诞辰纪念讲座)。

 

【图语:《天净沙·秋思》,体裁为元曲,元代杂剧家、散曲家马致远所作】

  接下来一个问题,讲到科学证伪不证真,上午吴(琼恩)教授已经阐述得很充分了,我就不再重复了。科学哲学对科学的看法之一,是科学只能证伪不能证真。所谓证伪,它不断求证求真,不断否定之否定,往往推翻自己过去的东西。比如说牛顿的一些理论后来被推翻,爱因斯坦的一些理论也被推翻,等等,这很正常。量子力学发展到今天,推翻了过去很多科学理论,它的技术成果也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电脑、手机、互联网,无不应用了量子力学的成果。可是量子力学也还没有究竟,还要再发展,否定之否定。科学不等于真理。可是百年来,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环境,从官方到民间,习惯性地把“科学”等同于“真理”。做什么事要“科学地”怎么怎么样,一切要“科学地”去处理……无形中把科学等同于正确,等同于真理,这是普遍流行的思维陷阱之一。正确其实很难,谁能代表正确啊?谁能代表真理啊?那是愿望,愿望不等于现实。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实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的难。前几年在学校里,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聊天,说到“聪明就是笨”。为何这样说呢?就像我们在这里开着电灯,所以看得到大堂里面的人啊、物啊。这个电灯等于我们的聪明,我们的才智,能够认知一些东西。可是,因为我们注意力全部在这里,无形中这里就变成了我们的世界。其实外边天地很大,里面这点亮光,照不到外面的广阔天地。我们平常认知世界的工具就是“灯光”,我们依赖“灯光”,等于盲人朋友依赖拐杖一样。聪明、思维、知识、专家都是我们的拐杖。我们依赖思维、依赖聪明、依赖知识、依赖理论、依赖专家、依赖向导、依赖老师……其实都是盲人依赖拐杖。这个“拐杖”并没有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盲目,并没有让我们自动打开慧眼。但是我们依赖之后,习以为常,会把“拐杖”触摸的片面境界,当做真实的世界,甚至把它当成自己生命世界的全部。我们会把聪明当成智慧,把思维当做精神,把逻辑当做理性,把自以为是当做正确,把知识理论当做现实,把自己认定的道理当做真理,把电灯照亮的这个小空间,当做整个世界。所以说,聪明就是笨。灯光范围以外的是无边的黑暗,那是聪明所不知道的。我们知道的极其有限,不知道的却是海量的。对一件事也一样,所谓“万事谁能知究竟,人生最怕是流言”,真的全面透彻了解一件事很难,大多是片面偏差的,甚至完全扭曲颠倒的。

  可是大家常常听到好多人讲话(我们自己也一样),包括很多专家学者或政治家、企业家们,讲话非常斩钉截铁,认为他讲的那些就是绝对正确的,好像只要按他这个话去做,一定行的。其实未必。这是看不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把局部的所知当成了全体。这是一种普遍的思维陷阱。所以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是非常的困难。包括对自己,我们同样所知太少,随时被莫名其妙的念头带着乱跑,却不自知。所以说,“慎独”的功夫包括了“善护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包括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而不仅仅是一个人独处时的戒慎自觉。(马宏达,2014年3月2日上海恒南书院,南怀瑾老师诞辰纪念讲座)

【本文责编: 郝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