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教育 > 思维的陷阱之理性与非理性
《马宏达:思维的陷阱》16理性与非理性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20:21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图语:《蜀相》,体裁为游记,唐代诗人杜甫所作】。

 

【图语:《蜀相》,体裁为游记,唐代诗人杜甫所作】 

  我们继续讲人性中的常见特点。人性中的特点,绝大部分是“非理性”的。我们喜欢讲理性,尤其近代以来的不少西方哲学家喜欢讲理性,甚至迷信理性。但是也有批评理性迷信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反省看,包括这些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等等在内,大家的理性成分,在每天的起心动念里面,占了多大比例?其实绝大部分都是非理性的。为什么?受刚才所讲的种种思维陷阱所困惑,产生的种种烦恼,如影随形,随时出没。即使我们很有钱,可以买到想要的种种东西,或者买到一部分自由,但不论我们走到哪里,或者跑到很优美清静的环境,或者到喜马拉雅山闭关,也一样,跑了十万八千里,我们逃不掉的还是内在这些问题。这是我们自心上的问题,影子一样,逃不掉的。所以理性的比例只是一小部分。一般讲的理性,就是逻辑严谨的思辨,思辨一部分问题可以,却很难用来自知,很难把控众多的非理性心理活动。很多时候,是理性被非理性所驱动,变成实现非理性目的的工具。而我们本具的觉性,是超越思辨和逻辑理性的,也超越一切无明烦恼的,但是大家“日用而不知”。可是思辨和逻辑理性,也是个有力的工具,有它的用途,每个人都需要这种修养,修养好了可以对治逻辑混乱的思想,帮忙平衡乱七八糟的情绪。倘若能以觉性照见思辨与逻辑理性,就可以用它,而不受它的骗。

  再如“不自由感”,不自由感伴随着每个人的一辈子。所有人都在追求自由,“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个不自由感,只要我们仍陷在种种思维的陷阱里面,就永远存在。像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一样——五蕴(色、受、想、行、识)困住我们不得自由。可是五蕴是我们自己造的,用无明的思维陷阱所建造的。所谓“心猿意马”,孙悟空代表我们的意识,神通广大,七十二变,火眼金睛,可是跳不出如来(觉性)的手心,也逃不出五行山(五蕴)的困境。顺便提到,《西游记》是一部修道的书,出处都是比喻,文学化了而已。

  在这些重重无明陷阱的困境下,人们被困住,不懂解脱的关键在哪里,所以习惯性地向外追求,用外在的突破与成功成就来骗自己,安慰自己,来获得自由感和自我肯定。同时也追求强者来相助,最好是有无所不能的“神”来帮忙自己达成各种愿望。崇拜强者,是自身无助感的一种反射。既而崇拜胜利,崇拜成功,所以形成“成王败寇”的根深蒂固心理,也就顺理成章了。

  前面我提到,前段时间,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到北京时,我们碰面聊天,他说他发现全世界所有被殖民过的国家民族普遍自卑,认为自己不如人家,文化不如人家,甚至种族也不如人家。我说这是人类无明思维必然导致的成王败寇心理使然。人人都崇拜强者,崇拜成功,崇拜英雄。英雄很多啊,亚历山大,拿破仑,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征服欧洲的同时,也征服了全世界的心。这种心理乃至普遍到崇拜任何一个所谓成功者,有钱、有名、有地位都是一种成功,乃至崇拜黑道大哥,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一百年前,一句话是“落后就要挨打”,另一句话是“挨打就意味着落后”,失败就意味着不如人,乃至自卑心理蔓延到认为一切都不如人了,祖宗十八代都有罪,都该被打倒。文明在征服面前似乎不值一文。百年来,这种自卑的思维方式、看事物的角度,随处可见。正如十七八世纪的欧洲人,恨不能做中国人。自卑的反面是自负,用来平衡自卑,所以,自负的社会自理也会时而出现。

  再比如说,人们也喜欢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说某某人取得那么大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或者哪个人失败了,教训是什么。以资借鉴是没错,但是在屁股后面做诸葛亮,永远会总结出来一堆经验教训。可是真的按这些经验教训,换另外一个人去做,未必成功,或者未必失败,因为因缘不同条件不同了。很多现实案例的经验教训总结,乃至对历史文化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多少成分是有效的,贴近真实的?有多少成分是盲人摸象?有多少是孤立片面脱离当时各种条件的?有多少是局外人的胡猜?又有多少是基于成王败寇心理的臆测偏见?任何一件事都是缘起性空的,都是很多因素导致的,单单总结一部分因素就足以说明问题吗?可是这种片面的总结,却是最常见最流行的。

  成王败寇心理导致的结果是什么?会演变为很多方向,刚才讲到比如崇尚成功,崇尚胜利,崇尚功利,崇尚权力,崇尚金钱,崇尚名利,甚至崇尚征服,崇尚暴力,乃至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不问是非善恶。于是,欲望驱逐淡泊,恶驱逐善,劣币驱逐良币,野蛮驱逐文明,烦恼驱逐良知和安宁,非理性驱逐理性,都很常见。很多的胜利与成功,可能是野蛮占了上风,毁坏了文明。比如五百年来的殖民运动,一边掠夺土地与财富,一边破坏别人的文明,乃至种族毁灭。这些“胜利”与“成功”,习惯性地被解释为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胜利。这种解读似乎不无道理,但它隐含了一个逻辑——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就是人类文明法则,这是把人类社会等同于动物世界,甚至比动物世界还要过分。

  所以,民主与法治都是需要的,为了保护大家彼此利益的底线。理想的目标,是使利益之间平衡,不要伤害任何一方正当的利益,但是落实起来极为复杂,极不简单,打折扣是寻常事。同时,民主法治与道德相辅相成,不能替代了道德。道德是促使人自觉,自觉地彼此尊重、善待,自觉地讲信修睦,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文明。国家内部乃至国际之间,都需要用道德和民主法治来制约,否则就是丛林法则盛行,与动物世界没有实质区别,而且有过之无不及。曾国藩讲的“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人性痼疾很多很深,如果不能自觉修身养性,善护念,诚意正心慎独,堕落是很容易的,那是顺“势”而为,不知不觉就堕落了。

  彼得·圣吉这次讲到,美国现在的社会教育也出了大问题,(如果他不是口误的话),美国现在坐牢的犯人占全世界坐牢犯人的四分之一,其中四五成是毒品犯罪,吸毒的、贩毒的等等,毒品泛滥。另外近一成是暴力犯罪。这是近两三年的数据。没有吸毒者,贩毒就没有市场。人性的弱点,是追求享乐的。所以《礼记》讲“欲不可从(纵),乐不可极”。现在毒品泛滥全世界,中国恐怕也不少,为什么会如此?恐怕不仅仅是追求享乐的问题,追求享乐只是原因之一。

  他说,前一段美国国会议员之间争论不下,到最后政府要关门。美国人看了非常焦急,大家看着这些议员自说自话,为什么就不能听听对方的意见呢?为什么只听到自己的声音,听不进别人的话呢?这个不是民主精神,这是自我中心了。所以他们也很着急。

  他还讲了另外一个例子,关于小孩教育,他也在研究教育。美国有一个案例,有三个小孩,不知道什么宿世的因缘,在一个班级里面,每天见面就要互相谩骂,然后打架。管了多次也没用,到最后老师没办法,跟家长一起想办法,说把你们关在一个屋子里面,限期解决这个问题,否则给你们什么样的惩罚。在这个压力下,三个孩子坐在一起想办法,如果不解决问题的话,将来没有出路,会承受更严重的果报。可以说这个时候他暂时相信一下因果了,众生畏果,怕这个果报。然后开始检点,我们吵架、打架从哪儿开始的呢?我一看你就不舒服,我看你就烦。我们怎么改变?我们从表扬对方开始吧,我说你好,你说我好,大家恭维对方,鼓励对方,从这开始入手。这样一点点开始,最后他们三个成了好朋友。有这么个案例。

    我跟彼得谈到,对小孩子可以这样,对大人就难了。大人每个人都有路可跑,管不住的,只有将来自己面对果报的时候,才知道后悔。大人不可能像小孩被关在那里,必须要面对果报,必须要反省,大人不可能的,大人会逃避问题,然后明里暗里斗。所以人类的教育是一个根本性的难题,因为根子上都在思维的陷阱里面,爬不出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堪忍)世界”,叫“五浊恶世”?这世界上的人,都陷在妄想执着,思维陷阱里面,浑浊的一塌糊涂,做错多,做对少,作茧自缚,重重包裹,自欺欺人,随时造业,还不自知,自以为是。彼此忍受着,所以才需要礼义廉耻,需要德育和法治。真正要彻底跳出这个深深的困局,是靠个体自觉自强的,不可能靠教育、法治或政治,使大家全体一起解脱困局。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共1页  
【本文责编: 郝菁 】
Loadi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