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教育 > 《马宏达:思维的陷阱》22因果
《马宏达:思维的陷阱》22因果观念再辨析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20:04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图语:《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体裁为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马宏达, 2014年3月2日上海恒南书院,南怀瑾老师诞辰纪念讲座)。

 

【图语:《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体裁为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

  刚才讲到缘起,成也是缘起,败也是缘起。缘起就包含因果关系在里面。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观念要再辨析。这个话被大家讲得太多了,可能误会也太多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是说有这个因缘,就有相应的结果,它是一个比方的说法,不能僵化地从字面去理解。实际上我们常常是好心未必办好事,为什么?第一,好心是不是真的好心,有没有夹带其他的欲望或者自私的动机,这要反省。第二,就算有真正的好心、正确的发心,要成就一件事,也是要靠缘起,靠其他条件配合的。如果条件不对,它的结果也会不好,甚至可能由于某些条件导致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可能是坏的结果。但是这仍然符合因果原则,因为某些条件的改变或加入,而变化了,这就是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了。比如数学上,1+1=2,这是因果关系。可是1+1-3=-1,增加了一个因素,结果变成负数了,可是它也是因果关系啊。所以不是有善心,就一定能做好事,要靠其他很多因素配在一起。万事万物都是缘起的,缘起很复杂,参与的条件很多,善善恶恶非善非恶,很复杂,彼此作用,很不简单。这是一个很平实的因果法则,一点也不神秘,普遍存在于一切的现象之中,包括一切的科学、医学、政治、法律、建筑、衣食住行等等,都贯穿了因果关系。再比如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处处都是明显的因果关系。

  怎么样善加运用因果的法则呢?我们可以由果推因,就知道如何行止了。所谓“行止”,就是何时该行动,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何时该停。我们生活工作,做人做事,乃至选择人生道路,都是“行止”问题。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就要分析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什么样的因缘,才可能达成这个结果。

  然后,能够努力做到多少,能够争取多少条件,就大概对结果有个判断和抉择了。很平实的,一点也不迷信,用不着算命,自己就知道结果的大概了。所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为什么?众生平时稀里糊涂的,却希望有好的结果,求保佑啦,看相算命啦,如果如果不能从正确的因地上努力,或者通过努力也凑不齐必要而充分的因缘条件,怎么能有所期望的结果呢?等到结果来时,才知道害怕后悔。可是如果明白了,因果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里,随时随地存在因果关系,乃至一个念头、一句话、一个行为,会引动连串的因果链条,那就要从因地谨慎小心,注意每个因了,不要种不好的因。所以,做人做事可以倒果推因,想要什么结果,要搞清楚需要什么因和缘(条件),从因和缘上下功夫。政治也好,企业也好,人生也好,这个道理通用的。

  《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已”,事物有因果本末的,把事情的根本抓住,把先后顺序搞清楚,然后尽力做好该做而能做的,尽人事听天命,尽力而为以后可以随缘了,用不着宿命通。或者把“随缘”放在前面,先观察因缘条件时势是怎么样的,然后抉择行止方案,同中医看病一样,根据整体系统的因缘动态来辨症处方的。

(马宏达,2014年3月2日上海恒南书院,南怀瑾老师诞辰纪念讲座) 

【本文责编: 沈碧梅 】

相关新闻: